口述歷史丨96歲老兵盼烈士“回家”

每到清明時節,我的心就會不由自主地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回到那片硝煙瀰漫的朝鮮戰場,回到那3位英烈——我親手掩埋的戰友身旁。74年過去了,他們的面容依舊清晰,讓我對他們的思念愈發深沉。如今,96歲的我,身體日漸衰弱,但我心依然爲他們守候,期盼着他們能夠早日“回家”。

1951年3月,我隨十二軍第三十一師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征程。那時的我們,年輕而熱血,懷揣着保家衛國的堅定信念,義無反顧投身到這場戰爭中去。然而,戰爭的殘酷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炮火中我親眼目睹了一位位戰友將生命定格在戰場,青春永逝,血染山河。

1951年5月,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我所在的部隊從塔洞地區向長水院方向穿插。

那天上午9點多鐘,敵人的炮火突然從側面襲來,打破了清晨的寧靜。炮聲震耳欲聾,我聽到前方傳來急促的口令:“讓直工科幹事趕緊上前來!”聲音中帶着無法掩飾的焦急。我加快腳步,跑到隊伍前列,山腳下的景象讓我心頭一沉。

時任政委劉瑄坐在地上,懷裏緊緊抱着已經犧牲的警衛員劉曉明。政委的眼淚無聲地滑落,神情凝重,我走上前,輕輕接過劉曉明的遺體。政委的聲音低沉而哽咽:“抓緊時間把烈士掩埋好,我們還要繼續前進。”

我抱着劉曉明的遺體,又發現了作戰參謀申秀川倒在不遠處,後腦勺被炮彈打傷,腦液流出。隨後,我們在山腳邊的小公路上又發現了一名被燃燒彈燒焦的戰友,面目全非,無法辨認身份。

我帶着隊員在山腳下挖了3個坑,小心翼翼地將他們安放進去。掩埋時,我用竹編席子蓋住他們的遺體,不讓泥土直接接觸他們的面部,表達着對烈士的最高敬意。

我終生難忘這3名由我親手掩埋的烈士。我至今清晰地記得,烈士們長眠的地點,就在塔洞前往長水院半途中向陽的山腳下。那裏,陽光如金色的輕紗,溫柔地撫慰着他們的英靈,彷彿每一縷光芒都在無聲地訴說着對烈士們深深的敬意與永恆的懷念。那片土地,承載着他們的信仰與無畏,也寄託着我心中永不磨滅的敬仰與哀思。

自2014年開始,中國連續11年接回981位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每一次,我都守在電視機前,等待戰友們“回家”。我真希望我親手掩埋的3位戰友,早早地回到我們偉大的祖國,回到親人的身旁,看到他們的英名能刻在烈士紀念碑上,我現在已經96歲了,我真盼望着有這麼一天。

我相信,祖國不會忘記他們,人民不會忘記他們,歷史不會忘記他們。

(定三口述   裴佳、季紅整理)

策劃:劉興

撰稿:裴佳

視頻導演:裴佳

視頻配音:關鍵

視頻剪輯:付春喜 韓宇 雯羽 李峯

圖片部分部隊提供

視頻部分素材來源《向國旗敬禮》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