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毛壩鄉新建村,依山傍水的木質房屋錯落有致。一座約60釐米高的迷你版土家族吊腳樓格外引人注目,它的建造者是12歲的土家族男孩鄒君傑。
鄒君傑是毛壩鄉中心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學校位於武陵山脈深處,海拔在1300米左右,目前共有學生300餘名,留守兒童約佔一半。
“村子裏到處都是吊腳樓,他從小就對吊腳樓感興趣,經常看入迷。”鄒君傑的父母常年在外務工,他跟隨爺爺奶奶生活。爺爺奶奶談及孫子時滿臉驕傲:“他修得可快了,沒幾天就能把房子模型搭好。”
去年,鄒君傑在網上看到有人用竹子搭建吊腳樓,便開始學習這項技藝。一次家訪,語文老師何維成發現小杰對土家族文化很感興趣,便特意增加榫卯課程,還鼓勵小杰參與鄉村學校少年宮的興趣課程。
毛壩鄉小學對留守兒童有定期家訪和課後輔導制度,班主任許單堅持定期瞭解鄒君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他做手工時特別專注,思維敏捷、動手能力強。”許單這樣評價。
“前兩次搭建的吊腳樓都因爲地基不平、穩定性不好而失敗了。”鄒君傑說。不過他沒氣餒,而是反覆嘗試,在老師和家人的鼓勵下,搭建出兩棟結構穩固、造型簡約的迷你吊腳樓,並隨即走紅網絡。
毛壩鄉小學以學校美術室爲載體開設了鄉村學校少年宮,涵蓋舞蹈、棋藝、籃球、手工製作、書法等內容。校長姚元強說:“學校有許多像小杰一樣熱愛手工的留守兒童,我們儘可能爲他們搭建展示才藝的舞臺。未來還要將同學們的手工作品定期展陳,激發他們的創造力。”
重慶市農村地區留守兒童較多,酉陽所在的渝東南地區更爲突出。重慶依託農村中小學校現有場地、教室和設施,配備必要的設備器材,依靠教師和志願者進行管理,在課餘時間和節假日組織開展普及性課外活動。目前,重慶已建成鄉村學校少年宮中央項目556所、市級項目304所,鄉鎮覆蓋率超過了93%,惠及學生80餘萬人。
採訪快結束時,記者問起鄒君傑的理想,他羞澀地抿了抿嘴:“老師說,房子修得好的人就是設計師。未來我想當一名房屋設計師,給家裏修一棟大大的吊腳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