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中介人士全款收房重出江湖?回應來了

中介人士收房在杭州重出江湖。

近期,一則“杭州二手房中介人士開始全款收房”的新聞,讓逐漸被人們淡忘的“中介人士收房轉售”行爲再次受到關注。

按業內說法,收房是指中介公司以低於市場價格將賣方的房源買下後,經過裝修再抬高價格找買家賣出,並從中賺取差價。

1月19日,記者分別對杭州、鄭州、燕郊二手房市場進行多方瞭解後發現,在一些大型的連鎖房地產經紀公司中,並沒有發現有收房轉賣的業務,僅有少部分小型中介公司有收房轉售業務。

對此,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表示,這可能是一種市場策略,也可能是部分中介公司想要利用房東急售的心理來“抄底”優質房源。

公開信息報道,經過兩年的下行期,杭州有些二手房中介人士認爲,二手房市場已基本觸底,想利用信息差從中賺取差價。

對於急售的房東來說,全款交易確實具有一定吸引力,但在目前房源信息比較透明的情況下,二手房中介機構人士想以低價成交併不容易。

“中介人士壓價太低,沒辦法我選擇在某書平臺掛牌自己賣。”一位杭州急售房源業主表示,某看房APP掛出的同款房源價格是175萬元,我掛出價格是170萬元,已經很低價了。

針對此情況,多位杭州、鄭州、燕郊的二手房中介人士均表示:“收房現象是一直都有的,只是現在收房的少了,大部分是委託。經過疫情3年,市場大環境下行的情況下很少有人敢冒風險收房,不容易轉手賣出去。”此外,他們還表示,以前有收房業務的二手房中介人士,現在好多都已經轉行了。

不過也有一位杭州二手房中介人士表示,“我們個人不收房,如果價格很‘撿漏’,我們領導有可能會考慮。”

在燕郊也出現了同樣情況。經過多番介紹,記者以業主名義聯繫到一位在燕郊從事租賃和收房業務的二手房中介機構人士,在得知是要了解收房業務時,他向記者介紹了其門店張姓經理。

經過溝通,張姓經理表示,我們不收業主的房,沒利潤,都是收大多低於市場價的法拍房,具體利潤則由上級領導來決定。對於交稅問題,張姓經理稱,房子過戶到我們自己名下,不滿兩年再次過戶,並且不會都在一個人名下。

2023年,燕郊樓市整體趨於平穩,並未出現較大幅度反彈,二手房價格則是出現持續“陰跌”。以福成五期項目爲例,貝殼看房平臺掛出的2室1廳80.42平方米向南的戶型,每平方米已經下降至9327元,總價75萬元。

相較於2021年,同戶型房源價格已經下降了5600元/平方米,中介賺取差價的空間並不多。

張姓經理進一步表示,“從2023年10月份開始我們就不收房了,因爲臨近年底加上市場不好,不容易賣出去。明年收房情況還不確定,需要根據市場情況決定。”

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表示,如何操作讓買賣雙方不知道差價具體情況,以及如何保障在不超過最長過戶期限把房賣出去,二手房中介人士都會承擔一定風險。二手房中介人士收房成功的概率也要結合當下城市房產的流通性如何——找到底價房同時房源還要有一定流通性,不然很難有成交。

其實,早在2017年,在全國性的規範行業政策出臺後,部分省市就開展過關於整頓規範房地產開發銷售中介行爲,其中重點整治了“對交易人隱瞞真實的房屋交易信息,低價進高價賣(租)出房屋賺取差價”的行爲。

近年來,這種行爲也在逐步減少或變得較爲隱蔽。

柏文喜表示,在決定出售房子時,房東應該謹慎評估市場價格和自身需求,不要因爲急售而過度降價。同時,購房者和二手房中介人士也應該保持警惕,避免陷入欺詐或不合理交易的風險。政府和相關部門也應該加強監管,規範市場行爲,以確保二手房市場的健康發展。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