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杜雨萌
12月21日至12月22日,全國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明年的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重點抓好四大板塊18個方面工作。其中,在住房和房地產板塊提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適應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新形勢。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總的來看,此次會議提到的“新賽道”“好房子”“基礎性工作”等提法,是後續房地產發展重點關注的內容。
持續抓好保交樓工作
在穩定房地產市場方面,上述會議提出,堅持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精準施策,滿足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優化房地產政策,持續抓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工作,穩妥處置房企風險,重拳整治房地產市場秩序。
“從這一表述可以看出,穩定房地產有五個維度,即住房需求滿足、政策調整優化、保交樓工作、房企風險處置、市場秩序整治。”嚴躍進說,在房地產市場秩序方面,監管層也是希望未來的房地產市場回暖是以秩序穩定爲前提的。
結合11月中旬住建部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保交樓”工作紮實推進,帶動了全國房屋竣工面積同比增長近20%,反映出各地政府幫助企業紓困是有效果的。
在廣東省城規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看來,目前“保交樓”工作已經進入攻堅階段,剩下的都是資金硬缺口和難度比較大的項目。對此,一方面要加強預售資金監管;另一方面,要持續推進預售制度改革,全面推進預售和現售並存的開發銷售新模式,這也是房地產新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12月22日,《證券日報》記者從北京市住建委獲悉,《<北京市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督管理辦法(2023年修訂版)>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於2023年12月22日至2024年1月22日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北京市住建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隨着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的重大變化,預售資金監管工作也面臨着新形勢、新問題。爲更好支持本市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新《辦法》主要作了以下重要調整。一是將監管主體由商業銀行調整爲政府。二是引入市住房資金中心作爲具體監管業務承擔部門。三是在確定監管額度的工作中,創新採取施工總承包單位根據工程造價提出重點監管額度及各節點用款額度後,由北京市區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綜合項目交付使用條件及開發企業風險情況等因素覈定。四是完善社會多方監督機制。五是對原《辦法》中不合理、不適應行業發展新形勢的相關規定一併進行了優化。
中指研究院市場研究總監陳文靜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隨着供需兩端政策協同發力,“有利因素”正在不斷增加,預計2024年房地產市場有望逐步實現築底企穩。
下力氣建設好房子
自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後,此次會議在部署2024年重點工作時進一步指出,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建立“人、房、地、錢”要素聯動的新機制,完善房屋從開發建設到維護使用的全生命週期基礎性制度,實施好“三大工程”建設,加快解決新市民、青年人、農民工住房問題,下力氣建設好房子,在住房領域創造一個新賽道。
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長張波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預計未來房地產市場會更注重人羣的不同需求,更強調存量基礎上的優化改善。
在陳文靜看來,當前,我國住房發展正從“有沒有”進入到“好不好”階段,會議強調要“下力氣建設好房子,在住房領域創造一個新賽道”,“好房子”供給量增加也意味着將促進更多改善性住房需求入市,未來改善性住房需求仍有較大釋放空間。
對於“好房子”,李宇嘉認爲,目前的問題主要在於“供需錯配”,即保障性住房方面供應滿足不了需求,商品房方面需求拉不動供給。一方面是商品房銷售表現低迷,致使庫存積壓;另一方面,居民又買不到或租不到合適的房子,突出表現在新市民、年輕人住房需求得不到滿足。
相較於此前原有的住房保障體系來說,在談及新一輪保障性住房規劃建設有何不同時,住建部相關司局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原有的住房保障體系是以公共租賃住房、保障性租賃住房爲主體。而現在則將保障性住房建設,分爲配租型和配售型兩種保障性住房,其中配租型包括公共租賃住房、保障性租賃住房,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按保本微利原則配售。按照要求,城市人民政府要從解決困難工薪人羣住房問題入手,根據供給能力,合理確定保障範圍和准入條件,逐步將範圍擴大到整個工薪收入羣體。
“整體來看,‘下力氣建設好房子’除了強調新週期下重點將從解決‘有沒有’向解決‘好不好’轉變外,也預示着未來會更加強調住宅建設標準,進而給市場供給更多高品質房子。”張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