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上樓”縱向拓展產業空間

編者按

“工業上樓”正在成爲超大規模城市破題先進製造業集聚發展的新方向。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的快速發展,使產業形態發生變化,製造業日益向着知識密集型產業發展,縮小用地空間成爲可能。縱向拓展產業空間,不僅可緩解土地資源緊缺、用地成本高等難題,而且“工業上樓”後,由於產業相對集中,形成的集聚效應也將成倍放大,從而形成新的先進製造業集羣。

上海:打造智造空間破解產業發展空間制約

□記者 龔雯 胡潔菲 上海報道

近日,上海市智造空間·生物醫藥標準廠房及重點項目開工儀式在張江創新藥基地舉行,總投資約107億元。這是上海建設500萬平方米生物醫藥標準廠房打響的“第一槍”,也爲上海推動“工業上樓”、力爭三年推出智造空間3000萬平方米拉開了序幕。未來,上海將持續推動製造業從“平面縮圈”轉向“立體增長”,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爲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讓好企業不缺用地 好項目不缺廠房

在上海張江創新藥基地,君實生物的創新藥產業基地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這個項目佔地約66畝,總建築面積約11萬平方米,項目總投資29億元,計劃建設一個抗體車間、三個疫苗生產車間,並配套辦公實驗樓、動物房、倉庫、污水處理等相關設施,預計達產後年銷售收入35億元。

君實生物創新藥產業基地的標準廠房效果圖。資料圖片

在黃浦江的另一側,製藥裝備企業東富龍正在建造一棟地上建築13層、高達60米左右的大樓。東富龍國際營銷總監尹善佳介紹,企業生命科學板塊的生物工藝設備和耗材整體解決方案,包括上游生物反應器、細胞基因治療藥物製備系統等,未來都將搬到新建大樓,實現“工業上樓”。

“傳統的重工業對載重等有較高要求,有的要求單層廠房,生物醫藥產業無須過度強調‘載重’,因此具備‘上樓’的條件。”上海市浦東新區科經委副主任張彤認爲,上海各類生物醫藥創新企業“苗子”多,“爆發式”增長階段需要快速找到適配的研發製造空間,各類智造空間能夠很好地契合這一發展規律,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

生物醫藥產業是上海重點發展的三大先導產業之一,近年來創新產品持續湧現。比如,得益於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等創新制度在浦東先行先試,區域生物醫藥產業規模達到近3400億元,誕生了全國約15%的原創新藥和10%的創新醫療器械。

“好企業不缺用地,好項目不缺廠房。”浦東新區副區長吳強說,在現有49萬平方米和在建87萬平方米標準廠房的基礎上,未來三年浦東新區規劃建設約9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合計達到230萬平方米,爲創新藥械產業化提供有力空間支撐。

向上要空間 提升經濟密度

打造智造空間、推動“工業上樓”,是上海拓展製造業發展空間、釋放生產力、提升工業比重的重大舉措,對外也釋放了上海堅守實體經濟的強烈信號。在土地資源緊張的上海,企業“登高上樓”,向上要空間,將不斷提升畝均產出,真正實現“寸土”生“寸金”。

上海市政府常務會議原則同意的《關於推動“工業上樓”打造“智造空間”的若干措施》指出,將工業發展空間從平面轉爲立體,既可以緩解土地資源緊缺、用地成本高等難題,也將有力助推製造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

根據《上海市加快生物醫藥智造空間建設行動計劃》,截至2024年底,上海將開工建設生物醫藥標準廠房總規模近500萬平方米,其中今年開工約180萬平方米。“以大空間、大載體引導大項目、大產業,推動上下游配套資源集聚,促進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化發展。”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吳金城說。

專注於園區開發、企業服務和產業投資的上海臨港集團總裁翁愷寧表示,以生命藍灣和浦江作爲重點區域,目前該集團共有352萬平方米廠房被納入上海生物醫藥載體總體佈局。接下來,臨港集團將和上海各區一起,努力克服規劃、環保、配套等方面挑戰,拿出“大衣料子”,支持生物醫藥載體建設。

上海市經信委總工程師葛東波介紹,按照“起步穩妥、做好試點、穩步推開”的原則,上海力爭三年推出智造空間3000萬平方米,鼓勵工業企業由有限的平面空間向立體空間發展,推動輕生產、低噪音、環保型企業上樓。智造空間共有8個板塊構成,在生物醫藥之後,電子信息、時尚消費等板塊的智造空間將陸續開工。“我們要通過努力,破除上海要素成本高的制約,破除上海產業發展空間的限制。”

堅持“產業姓產” 防止“炒樓”“炒地”

“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不低於25%”“像保護耕地一樣保護先進製造業”……近年來,上海以強大的戰略定力緊緊抓住實體經濟和製造業的“四梁八柱”。打造智造空間是破解產業發展空間制約的必然途徑,也是超大城市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有益探索。

吳金城表示,接下來,將通過市、區、園區三級共同發力,加快智造空間建設。市級層面將成立智造空間工作專班,細化工作目標和任務節點,制訂激勵扶持政策,完善配套實施細則,進一步打響“上海製造”品牌,創造更多上海標準和上海範式。

與此同時,上海還將制訂智造空間產業目錄指引,引導工業企業有序上樓。歡迎全球製造業企業來上海發展,打造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鏈供應鏈,共同推進實體經濟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智造空間的建設和使用將堅持工業屬性,確保新增空間用於發展實體經濟;堅持產業地圖引領,避免一哄而上、盲目建設;按照“產業姓產”的原則,嚴格實施全過程監管,嚴防後續用途轉變和“炒樓”“炒地”行爲。

深圳:“向天借地”構建“三生融合”園區

□記者 印朋 深圳報道

一座開發強度達49%的特大城市,如何破解產業空間瓶頸?深圳給出的答案是“向天借地”——深圳從2023年開始助推企業“工業上樓”,將連續5年,每年建設2000萬平方米高質量、低成本、定製化的廠房空間,打造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型製造業園區。

汽車“搭電梯”

在深圳市的產業大區坪山,這裏的全國首個百米裝配式“摩天工廠”——坪山新能源汽車產業園一期項目已經竣工。項目交付後,大型貨車可直接開上3樓卸貨,小型汽車“搭電梯”開上17樓運輸,有效解決了企業“工業上樓”的物流貨運痛點。項目包括生產廠房、研發辦公、配套宿舍、餐飲、商業等,已有以比亞迪、新宙邦等爲代表的一批企業簽約入駐。

“我們設計的層高最大可達10米,可滿足生產多樣化需求的超高層標準產業空間。”項目總工程師範林飛介紹,“我們在每棟廠房都設置超大汽車貨梯,其中首三層荷載2.5噸/平方米,方便大型貨車開上到三樓裝卸,其他樓層650公斤/平方米,普通小汽車可以坐電梯上樓。”

深圳市坪山區發改局局長黃堃說,除了大力整備連片產業用地,坪山區每年推出不低於200萬平方米的高標準工業上樓項目,爲創新型、製造型企業,提供優質的空間保障。“200萬平方米,意味着2平方公里建築面積,高承重、高層高、專業化、可定製的產業空間。這將對坪山區、深圳市穩工業、穩經濟,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在深圳寶龍專精特新產業園,深圳市艾克瑞電氣有限公司終於找到了“家”。這家公司從事高端放射影像醫療設備及車載醫療設備的研發、生產、銷售,從創立至今,輾轉多個工業園區。

這個產業園是深圳首個專精特新專業園區項目,以市場價的30%至50%分割銷售給符合條件的優質企業。“優質產業空間價格合理,其高使用率留足了未來生產升級所需的空間。”深圳市艾克瑞電氣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建華說。

2023年是深圳實施“工業上樓”計劃的第一年,一大批特色“工業上樓”項目面向深圳企業開放。寶安新橋東先進製造業園區,是深圳首個平方公里級的“工改工”城市更新項目;南山紅花嶺基地“摺疊空間+多維產城”富有現代科技感……截至目前,深圳共有72個“工業上樓”項目,用地面積854.8萬平方米,平均容積率4.2,廠房面積2306.5萬平方米。其中,共有50個項目在20 大先進製造業園區範圍內。同時,通過嚴控廠房租金,“工業上樓”優質廠房租金 平均爲每月每平方米35元。

讓創新有地可“落”

深圳基本半導體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硅功率芯片研發的創新企業。“爲了給公司的晶圓產線選擇廠址,我們在深圳兜兜轉轉看了將近20個備選地址,最終選擇了深圳市光明區的一個工業園區。”董事長汪之涵說,第三代半導體在製造環節的場地要求高、審批事項多,同時還有環評等審批要求。

“製造業當家”是深圳經濟的底色。2022年,深圳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4.5萬億元,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首次突破1萬億元大關。2022年,深圳主要高技術產品產量持續快速增長。其中,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民用無人機、5G智能手機產量分別增長183.4%、113.8%、34.7%、22.3%。從領域看,全市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20個產業集羣增加值超過1.3萬億元,同比增長6.9%,智能網聯汽車、新材料、新能源、高端醫療器械等集羣增加值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

讓創新有地可“落”成爲很多深圳高科技公司的“剛需”。2022年,深圳新增275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這些企業創新能力強、掌握核心技術、細分市場佔有率高、質量效益好,均爲高新技術企業,是優質中小企業的核心力量。

在深圳,工業經濟體量與產業空間需求成爲一對矛盾。深圳面積1997平方公里,約一半土地處於生態控制線內,城鎮開發邊界1190平方公里,現狀開發973.5平方公里,開發強度達49%,實際可用於各類建設的增量用地接近耗盡。

“工業上樓”成爲深圳的必然選擇。“工業上樓”通常指多層廠房,也被稱爲“摩天工廠”“空中廠房”,讓深圳的城市產業空間,有望從“存量”變“增量”。

位於深圳坪山榮耀智能製造產業園的“空中廠房”。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工業上樓在當前我國大城市,特別是超大型城市,爲保障實體經濟,有着很強的現實意義。”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數字戰略與經濟研究所所長曹鍾雄說,工業上樓是推動科技再中心化的一種有效手段,以研發型製造、服務型製造爲主要產業形態的製造業,更多依託知識密集的產業環節,保留在都市核心區。

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餘錫權說,深圳堅持工業立市之本,下定決心破題產業空間制約,堅持集中連片、集約節約,突出高端先進製造,規劃建設總面積300平方公里左右的20個先進製造業園區,形成“啓動區、拓展區、儲備區”空間梯度體系,實施“工業上樓”廠房空間建設計劃,全力保障工業發展空間。

爲“工業上樓”探路

深圳特區建工產業發展公司是深圳寶龍專精特新產業園的建設運營方。目前,園區已完成企業遴選並初步擬定入圍企業名單,正同步開展企業購房談判,深圳市東正光學技術有限公司、深圳華海達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艾克瑞電氣有限公司等18家企業已完成首輪簽約。

寶龍專精特新產業園是深圳市的“優質產業空間供給+二三產混合用地”雙試點項目,也是深圳首個專精特新“小巨人”專業園區項目。園區按照“定製化+預招商”方式建設大平層、高層高、重荷載、寬柱距產業空間,以“總成本+微利”方式將產業用房提供給“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上市及擬上市企業。項目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方向。

深圳特區建工產業發展公司董事長繆靜靜說,在實施標準上, 深圳特區建工產業發展公司在深圳市工信局的牽頭指導下,主責編制了《深圳市優質產業空間設計技術指引》,發佈國內首個“生物醫藥優質產業空間設計指引”,探索深圳“工業上樓”發展實施路徑,引領高標準廠房“深圳標準”。

深圳市人大代表、深圳市南山科技事務所所長王豔梅建議,國資國企在建設“工業上樓”的各個環節中要積極發揮“推進器”作用,服務園區企業共生髮展,如在招商環節積極引導項目產業生態鏈搭建,在運營環節提供產業發展所需的專業服務、特色服務等,強化對技術研發、投融資、營銷推廣等方面的資源鏈接。

“國資國企還可進一步探索導入產業鏈關鍵資源和平臺,吸附企業入園發展,如集成電路產業工藝對冷源需求較大,相關園區可探索建設集中供冷,減輕企業製冷負擔,如超高清視頻顯示中產品質量檢測對上行帶寬有較高要求,相關園區可探索部署5G專網,爲企業提供高帶寬、低延時的網絡環境。”王豔梅說。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