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拍冷熱分化下 被重塑的房企拿地邏輯

環球網房產報道近日,北京土拍再度火出圈,大興2宗地全部觸頂成交,拍地現場的火熱,猶如8月的天氣;而前一天的鄭州土拍上,8宗地中7宗底價成交,1宗流拍。

實際上,土拍冷熱分化現象早已出現。據中指研究院數據,2023年小陽春結束後,3-7月新房成交規模環比持續回落,直接影響房企拿地信心。7月,城市之間市場分化加劇,瀋陽、濟南、長春、無錫、鄭州等城市以底價成交爲主,而部分高能級城市觸頂率較高。

其原因在於房地產業處於調整期內,新房銷售呈現回落趨勢,導致土地出讓的區域分化開始加劇,房企拿地邏輯隨之改變,繼續向核心城市“高流速”地段聚集。

溢價搶地與底價成交併存 土拍熱度持續分化

北京、上海等高能級城市搶地熱持續,長三角城市羣仍是房企拿地首選,三、四線城市則降溫明顯。

據克而瑞地產研究數據,8月初,上海成交9宗地塊中有5宗均觸及最高限價搖號成交,每宗熱門地塊均有十幾家房企爭搶。同期,北京、深圳、廣州推出多宗地塊也均爲溢價成交,其他能級城市則以底價成交爲主。

回顧7月土拍市場,“冷熱分化”也是關鍵詞。據諸葛數據研究中心監測,7月僅一線城市土地成交量環比小幅上升,二線及三四線城市成交雙雙下降。其中,一線城市成交31宗,成交規劃建築面積309.71萬平方米,環比微漲3.95%;二線城市土地成交146宗,成交規劃建築面積1175.65萬平方米,環比下跌28.65%;三四線城市土地成交264宗,土地成交規劃建築面積爲1723.33萬平方米,環比下跌30.4%。

土拍出讓金以及溢價率形象展現了一線城市的土拍熱度。7月,上海共成交15宗地塊,其中10宗封頂搖號,土地收金達406億元,位居單月第一,平均溢價率7.82%,再度刷新溢價率新高。同爲一線城市的北京7月多場土拍的助力之下,攬金155億元,位居土地出讓金第二。

從各城市羣拿地金額來看,長三角地區領跑全國。寧波、南京以及杭州在7月土拍收金均超80億元。

中指研究院土地市場分析師周巍表示,分城市能級來看,房企投資繼續向核心城市聚集。7月,一線城市土地出讓金收入降幅最低,爲22%,但相較於1-6月的累計降幅,仍然擴大了6個百分點。受成交規劃建面降幅拖累,三四線城市土地出讓金收入降幅達30%。她認爲,當前弱能級的城市的土地出讓難度較大,企業拍地意願不足,需通過提供基建項目配合賣地。

聚焦核心城市 民營房企拿地意願提升

從機構發佈的1-7月中國房地產企業拿地金額榜單來看,央國企仍是拿地主力軍。中指研究院企業研究總監劉水指出,1-7月央國企拿地金額仍占主導地位,拿地金額佔比超50%。同時受長三角地區民企表現活躍的影響,民企拿地金額佔比提升至27%;地方國資拿地金額佔比則降至9%。

中指研究院發佈的前7月拿地排行榜中,華潤置地、保利發展、建發房產、中海地產、招商蛇口、中國鐵建等央國企拿地節奏保持穩健,前7月份拿地金額分別爲479億元、468億元、372億元、371億元、259億元、204億元,與去年同比均保持微增。首開股份、中國金茂增幅較大,其中,首開股份與去年相比增幅達135%,前7月拿地金額爲94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民營企業拿地積極性增長明顯。尤其是在杭州、合肥、寧波等城市,民企拿地金額佔比有所增加。如前7月杭州土拍中民企拿地金額佔比超過六成,7月18日杭州第七批集中供地出讓6宗涉宅地,其中4宗被民企摘取;寧波拿地民企佔比也近五成,包括龍湖、萬科、綠城和藍城等民企及混合制企業。

實際上,近兩年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仍在積極拿地的多爲善於合作的區域中小民營房企、多元化實業企業,如偉星房產今年前7月拿地金額達102億元,全口徑新增貨值217億元。儘管大多數上市民營房企減少或停止拿地,綠城、濱江、龍湖等穩健型民營房企努力保持銷售端和供應端的平衡。如綠城中國前7月權益拿地金額294億元,排名第5;濱江集團權益拿地金額爲200億元,進入TOP10榜單;龍湖權益拿地金額125億元,排名第12。

除拿地企業格局變化外,當前房企投資邏輯明顯趨同。中指研究院認爲,核心一、二線城市優質地塊被多家房企“爭搶”現象時有發生,全國土地市場“局部升溫”特徵越發明顯。克而瑞研究機構也認爲,市場走弱下,房企整體投資迴歸理性和謹慎。當前投資十分聚焦,一二線是企業佈局、補倉、調倉的重點,三四線城市則少人問津。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