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房貸利率調降尚處觀望期 市場化鋪開存難度

近日,央行有關負責人對於“提前還貸”的回應,引發了市場的高度關注,對存量房貸利率下調的討論也再次多了起來。

7月18日,證券時報記者致電建行、工行、招行、中行等多家銀行的客服中心或北京支行個貸部門,相關工作人員均表示,目前未收到總行下發的關於存量房貸利率調降的通知。

接受採訪的業內人士認爲,存量房貸利率調整會有一個過程,央行鼓勵後,預計商業銀行會一步步推開。對於存量房貸利率調降的實施路徑,亦有分析認爲,銀行更多是根據存量房貸利率分階梯差異化下調,因城施策實施差異化調降規則。

銀行暫未收到

存量房貸利率調降通知

7月14日,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在國新辦發佈會上表示,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支持和鼓勵商業銀行與借款人自主協商變更合同約定,或者是新發放貸款置換原來的存量貸款。

上述央行表態引發市場高度關注,存量房貸利率下調預期加強。

7月18日,證券時報記者致電建行北京某支行個貸部進行諮詢,有工作人員回應說:“我們已關注到市場的有關新聞報道,但目前未接收到有關部門的正式通知,我行將繼續與監管部門做好溝通對接,如有正式方案,我行將第一時間跟進並做好貫徹落實,您也可以關注我行公衆號、官方網站等渠道的相關公告信息。”

工行、招行北京某支行貸款部工作人員均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現在還未接到相關通知,他們也在等有關部門的正式通知。

據鄒瀾介紹,99%的房貸是選擇浮動利率機制,即以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爲基準,籤合同時根據當時市場供需關係商定一個加點幅度,加點部分在合同期限內固定不變,比如貸20年、30年,在這20年、30年內合同都是有約束效力的,加點是不變的。去年以來,LPR實際上累計下行了45個基點,相應的,貸款利率也自動下來0.45個百分點,但是那個加點還是不變,所以大家都反映,早幾年的貸款利率跟新發放的比高了很多。再加上理財收益率等其他因素的影響,選擇提前還款的量比較大。

開源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劉呈祥認爲,存量房貸利率較高疊加“資產荒”,居民提前還貸意願較強可被視爲資產配置的理性選擇。該背景下,調降存量房貸利率呼聲漸起,一方面可降低提前還款比例,另一方面可減輕居民還貸負擔,提振消費。

存量房貸利率調整

是一種博弈

儘管目前銀行暫未收到監管部門有關調降存量房貸利率的通知,但是有國有大行總行人士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存量房貸利率調整會有一個過程,央行鼓勵後,預計商業銀行會一步步推開。

華鑫證券宏觀團隊預計,本輪存量房貸利率調降應該不會像2008年那樣一刀切,更多是根據存量房貸利率分階梯差異化下調。預計和2008年一樣都是從中小銀行開始,逐步向國有大行擴散。

不過,對於存量房貸利率調降會在多大範圍內鋪開,業內存在一定分歧,不少分析人士認爲銀行存在更大自主空間。

中泰證券研究所所長戴志鋒認爲,存量房貸下調比例預計不會很大。覆盤2008-2009年存量利率調整情況,與今年情況相似,均是銀行與個人自主協商變更合同約定,或是新發放貸款置換原來的存量貸款。目前不同省份、城市的個人住房貸款政策和利率差異較大,統一全面調整的難度較大。預計存量全面下調的可能性較低,具體要等待監管或商業銀行細則出臺,即使陸續有政策出臺,鑑於目前的按揭貸款體量和規則與2008年有較大差異,預計針對不同地區、不同信用主體的政策也將不同,相較當年要更加複雜和個性化。

在廣東省城規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看來,銀行和借款主體(個人或企業)簽訂的合同是受法律保護的,銀行是市場化導向的商業機構,賺錢是第一要務。但是在“資產越來越荒”的經營環境下,房貸還是優質資產。這時,必然會有銀行跳出來,降低LPR的加點水平,以爭奪客戶,既包括以低利率爭取新客戶辦理按揭,也包括以低利率吸引其他行客戶來辦理“轉按揭”,以置換舊的貸款。存量房貸“降利率”,即搶佔存量資源的“爭奪戰”估計很快就會打響了。

還需一攬子政策支持

對於存量房貸利率調整的市場影響,華鑫證券宏觀團隊認爲,央行時隔15年再度提及存量房貸利率調整,旨在緩解當前地產市場探底、居民和銀行面臨資產負債表收縮的困境,政策底進一步夯實,市場反彈又添新動力。存量房貸利率下調雖然還未落地,但央行表態可以反映政策擴內需,以及對房地產市場的呵護態度,強化居民對未來經濟形勢的信心,促進居民潛在消費需求的釋放。

華泰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易峘認爲,粗略估算,目前存量與新增房貸之間的利差約爲35-85個基點。若以新增房貸爲標準對存量房貸利率進行調整,或進行實質意義上的“轉貸款”操作,則每年可降低居民還貸現金支出800億-2000億元,約佔居民房貸支出的3%-6%、等量於年度社零總額的0.2%-0.5%。

“若LPR能進一步下調,會進一步小幅降低居民的房貸還款壓力,並邊際縮減房貸成本和其他投資預期收益率之間的差距。但我們認爲只有用一攬子政策、從多個維度提振居民房價走勢預期、並激發地產市場活力,才能更爲持續、有效提振居民購房需求。”易峘說。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