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環聚焦丨“增高針”濫用亂象,誰在販賣“身高焦慮”?

【環球網綜合報道 記者 姚倩】近年來,身高焦慮逐漸成爲社會普遍現象,尤其在家長羣體中愈發顯著。有媒體報道,一位母親因擔心兒子身高偏矮,多次帶其前往“身高促進門診”就診,一年內花費高達48萬元,但兒子僅長高了1釐米。近日,拳擊奧運冠軍鄒市明的妻子冉瑩穎也透露,在醫生建議下,她爲兒子注射了生長激素。

在一些機構和廠商的推動下,生長激素甚至被冠以“增高針”的名號。然而,生長激素注射原本是針對生長激素缺乏症等特定病症的醫療手段,並不適用於所有兒童。專家指出,濫用生長激素不僅可能帶來健康風險,還會進一步加劇社會對身高的焦慮情緒。

“增高針”濫用現象的背後

明星同樣面臨孩子的“身高焦慮”。拳擊奧運冠軍鄒市明的妻子冉瑩穎自曝爲孩子注射生長激素一事,多次登上微博熱搜,進一步推高了這一市場的熱度。3月5日,冉瑩穎通過微博再次發文回應此事,稱其兒子注射的是國產生長激素,目前孩子的檢查指標均正常,身高也有顯著增長。經過三個月的干預治療,孩子身高增長了2.4釐米。微博還附上了一段視頻,顯示冉瑩穎與兒子激動相擁,慶祝長高。

生長激素並非新鮮事物。此前有報道稱,杭州一位家長爲讓孩子長高,不惜花費近10萬元注射生長激素,以延緩孩子發育,爭取更多生長時間。另一案例中,一位媽媽因擔心兒子身高偏矮,多次前往“身高促進門診”就診,一年花費48萬元,結果孩子僅長高1釐米。

“濫用”生長激素已成爲市場關注的熱點話題。據《法治日報》報道,兒童注射生長激素需要明確的醫學指徵,不能僅憑身高判斷是否需要注射。目前,生長激素存在濫用趨勢,可能引發內分泌紊亂、肱骨頭滑脫、脊柱側彎等健康風險。專家建議規範生長激素的使用,衛生主管部門應加強對醫生的培訓和監管,確保醫生嚴格遵守兒童診治指南,防止臨牀上的濫用和超範圍使用。對於受利益驅動誘導孩子注射生長激素的違規行爲,衛生、藥監、公安等部門應聯合行動,嚴厲查處。

國內從事生長激素業務的上市公司主要有長春高新和安科生物。其中,長春高新被稱爲“生長激素第一股”,其財報顯示公司擁有四款生長激素及相關產品。安科生物財報則顯示,公司有兩款人生長激素相關產品。

生長激素產品推動了這兩家公司的營收增長。安科生物在2023年財報中表示,公司主營生物製品藥物保持較快增長,其中生長激素產品銷售收入同比增長36.24%,爲公司整體業績增長奠定了基礎。2023年,長春高新旗下主營生長激素業務的子公司金賽藥業實現收入110.84億元,同比增長8.48%。

專家:應科學看待身高問題

明星的自曝和上市公司業績的增長,進一步推高了生長激素市場的熱度。然而,專家強調,生長激素的使用必須謹慎評估,不能盲目跟風。

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院內分泌內科主任楊楊介紹,生長激素是由垂體前葉分泌的一種肽類激素,由191個氨基酸組成。主要作用是促進骨骼生長、蛋白質合成以及脂肪和礦物質代謝等。通常是針對兒童生長激素缺乏症的臨牀治療。對於生長激素缺乏、青春期大骨齡、性早熟等原因導致的身材矮小或者不明原因的生長速度明顯落後的兒童,醫生也會建議使用。

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主任、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倪鑫表示,孩子的身高取決於兩個因素,這兩個因素70%是遺傳因素,30%是後天因素。所以對於生長激素的運用,一定要到醫院去經過醫生專業診治,該用的才能用,不該用的千萬不要用。生長激素用不好會給孩子帶來很多不良後果,如形成骨骺過早閉合、性早熟,反而影響身高,還會帶來其他生長髮育問題。

倪鑫希望家長能夠正確地看待身高問題,不是越高越好。“身高遺傳因素佔70%,後天因素佔30%,後天因素就是從孩子的營養、運動、睡眠、環境,這幾個因素去努力。”

具體來說,要保障好孩子不同年齡段的營養;保證運動,促進生長激素分泌;保障睡眠,睡眠會影響生長激素分泌,影響兒童身高,尤爲重要。此外,孩子整體生長的環境,包括孩子自身、家庭、學校,以及全社會,對於孩子的生長環境應給予高度關注,讓孩子每天都能以一個愉快的心情去生活學習。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