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罕見病日丨聚焦腱鞘鉅細胞瘤:隱匿的健康“暗礁”,亟待關注與突破

自2008年起,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2月的最後一天定爲“國際罕見病日”,旨在提升公衆和政府對罕見病及其患者羣體的認知與關注。儘管罕見病的發病率較低,但病種繁多,患者數量龐大。僅在中國,就有近2000萬罕見病患者在與疾病抗爭。罕見病,其實並不“罕見”。

很多時候,罕見病離我們只有一步之遙。例如,許多人可能經歷過手腳或膝關節處突然出現腫塊的情況,這種症狀常被誤認爲是腱鞘囊腫或關節炎症。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每百萬人中約有43人可能患上的是一種罕見的疾病——腱鞘鉅細胞瘤(TGCT)。

腱鞘鉅細胞瘤:隱匿的“健康殺手”

腱鞘鉅細胞瘤對許多人來說可能較爲陌生。這類腫瘤隱蔽期長,初期症狀不明顯,極易被忽視或誤診。從臨牀表現來看,腱鞘鉅細胞瘤的高發年齡爲20至50歲,且女性患者居多。

2023年,國家衛健委發佈的第二批罕見病目錄中新增了約20餘種腫瘤類疾病,腱鞘鉅細胞瘤位列其中。北京積水潭醫院骨與軟組織腫瘤診療研究中心主任牛曉輝教授介紹:“腱鞘鉅細胞瘤常見於關節滑膜、滑囊或腱鞘。值得注意的是,這類疾病多發於年輕人,但早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研究發現大部分病例的隱匿期在2~3年。”

牛曉輝教授進一步解釋,由於腱鞘鉅細胞瘤生長在關節內部和周圍,當腫瘤增大時,可能壓迫神經、血管和肌腱,導致疼痛、腫脹、關節活動受限、出血性關節積液、軟骨退化甚至繼發性骨關節炎等症狀,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活動能力,限制其工作和社交生活。

腱鞘鉅細胞瘤可分爲結節型(L-TGCT)和瀰漫型(D-TGCT)。數據顯示,約58%的L-TGCT患者和64%的D-TGCT患者無法進行體育活動。牛曉輝教授強調,無論是結節型還是瀰漫型,其臨牀表現均包括關節腫脹、疼痛和活動受限等症狀。然而,由於疾病進展緩慢,許多患者在早期並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復發與治療困境:未被滿足的臨牀需求

儘管腱鞘鉅細胞瘤通常是良性的,但其複發率高、治療難度大,成爲患者心中的“隱痛”。目前,手術是主要的治療手段,但數據顯示,術後總體複發率約爲46.8%,中位復發時間爲12.9個月。尤其是瀰漫型患者,面臨復發與術後併發症的雙重挑戰。此外,部分患者因病情複雜無法手術,這一領域存在巨大的未滿足臨牀需求。

牛曉輝教授指出:“近年來,腱鞘鉅細胞瘤的治療正朝着個體化和綜合化方向發展。研究表明,其發病機制與CSF-1(集落刺激因子-1)的異常過表達密切相關。隨着靶向治療的發展,國內外對這一疾病的研究不斷深入,新的治療方案也在探索中。”

多方合力,點亮罕見病患者的希望之光

目前全球已確認的罕見病超過7000種,罕見病患者約3.5億。但由於發病率低,疾病認知不足加之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案,罕見病患者長期處於“難診斷”、“難治療”的生存困局。

近年來,國家採取了一系列組合拳,匯聚行業和社會各界的力量,不斷探索罕見病的防治診療工作,共築罕見病患者的生命防線。

據瞭解,中國臨牀腫瘤學會(CSCO)肉瘤專委會組織編撰的“CSCO骨與軟組織腫瘤診療指南”於2024年迎來首次更新,新增了腱鞘鉅細胞瘤章節內容,爲腱鞘鉅細胞瘤的臨牀實踐提供了規範指引。

“罕見病的診療是一項複雜而系統的工程,它涵蓋了疾病認知、臨牀診療、藥品供應、支付和患者管理等多個關鍵環節。” 默克中國醫藥健康董事總經理張巍女士表示, “作爲全球公共健康的重要議題,罕見病也是默克持續關注的方向。秉持‘齊心爲病患’的初心,默克始終聚焦未被滿足的臨牀需求,加碼藥物研發,積極助力腫瘤的精準診療,力求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在臨牀實踐中的廣泛應用。“

恰逢第18個世界罕見病日,默克中國醫藥健康與中國罕見病聯盟、百度健康分別達成合作共識,聚焦患者教育、患者支持和科學研究三大核心,通過資源整合與優勢互補,推動腱鞘鉅細胞瘤疾病認知的深化與診療路徑的優化,助力構建覆蓋診療全週期的全方位支持體系,爲這一罕見病羣體點亮希望之光。

每一次社會力量的匯聚,都是向着幫助更多患者重獲健康邁出的堅實步伐。這樣的推動和發展,不僅是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的應有之義,更詮釋了生命至上的人文精神。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