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信強
《科學》雜誌近日報道,一項新研究發現大腦中存在一種管理糖分攝入的特殊機制,如同有一個“甜品胃”,這爲人們理解爲何飽餐一頓後還喫得下甜品提供了全新視角,並且確定了“甜品胃”背後的推手是神經元細胞。
爲了解神經元細胞是否在“糖癮”中發揮作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代謝研究所的亨寧·芬斯勞團隊進行了實驗,在小鼠飯後爲其提供含糖零食,結果即使小鼠已經喫得很飽,也會大喫特喫。研究人員發現,小鼠腦部海馬體中有一種POMC神經元,位於大腦弓狀核部位,在“甜品胃”現象中發揮着關鍵作用。這一神經元專門負責食物尤其是糖和脂肪的相關記憶,可影響進食行爲,進而影響體重。有意思的是,這種“喫飽了還想喫”的現象只會被含糖食物激活,而面對含高蛋白、高脂肪的其他食物時,則不會有想喫的慾望。
亨寧·芬斯勞稱:“動物進化出這種神經通路,可能是因爲糖比脂肪或蛋白質等其他來源更容易轉化爲能量。因此,喫甜點就像給油箱加油一樣。從進化的角度看,這是有道理的。”
POMC神經元位於小鼠腦幹,而所有脊椎動物的腦幹都是相似的。爲了調查人類是否存在類似機制,研究人員讓志願者通過吸管吸入糖溶液,而後發現大腦的同一區域產生了反應。這表明,阻斷這一途徑可能是遏制暴飲暴食和肥胖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