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潘小多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李好】近日,隨着大米價格飆升至歷史最高水平,日本首次放鬆大米儲備的控制規定,以保障流通爲由,向市場投放儲備米。去年夏天,日本大米短缺首次出現,導致價格飆升。雖然隨着秋季新米的收穫,短缺問題得到了解決,但價格仍然居高不下。
投放應急儲備糧
據日本《朝日新聞》15日報道,爲了應對不斷上漲的大米價格,日本農林水產大臣江藤拓近日宣佈,將最多投放21萬噸政府儲備米(約等於32億碗米飯的量)。這是日本首次以保障大米流通爲目的動用儲備米,通常只會在出現異常歉收或自然災害時纔會動用大米儲備。
據日本農林水產省2月份的最新調查,截至1月27日,日本5公斤裝大米的平均零售價爲3688日元(100日元約合4.78元人民幣),同比上漲82%,每公斤大米摺合人民幣35元左右。與此同時,長期居高不下的米價也成爲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1月份日本的批發通脹率躍升至7個月來的高點,達到4.2%,且已連續第5個月呈現加速態勢。
對於政府的儲備投放,日本共同社16日發佈的一份民調顯示,81.3%的受訪者認爲“太遲了”。並非老百姓不領情,實在是民衆受米價上升之苦太久。《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的美髮師朋友表示,近來不少客人都會談到米價,有人會將每週主食改喫兩三次麪條。一家飯店店主說道,“不能一下子改變菜單的價格,所以費用是店家自己承擔的。”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受大米價格上漲影響,日本最大的便利店連鎖店7-Eleven上週表示,已“不可避免地”上調了37種大米產品(飯糰、便當、壽司等)的價格,平均漲幅約爲 10%。據悉,日本米餅、清酒等大米相關產品價格也被相應上調。
“大量大米從市場上消失了”
事實上,基於大米供應不足導致的價格上漲問題並不是最近纔出現,早在去年夏天日本多地就已出現“大米荒”問題了。據日本媒體報道,東京都、大阪府、福島縣、北海道等地大米供應一度緊張,部分店面大米上架僅幾分鐘就被搶購一空。
農林水產大臣江藤拓在14日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農民生產了不少大米。國內大米產量肯定足以滿足需求。然而,分銷系統存在瓶頸,因此(大米)只能以高價提供給消費者。”
據農林水產省稱,2024年日本大米產量比上年增加了18萬噸。但截至去年12月,全國分銷商收到的大米數量比上年減少了21萬噸。
“換言之,大量大米從市場上消失了。”日本廣播協會(NHK)報道稱,熟悉大米相關政策的日本宇都宮大學助教小川真如接受採訪時表示,一些投機性買家試圖利用大米稀缺的機會抬高大米價格以此獲利,投機性購買使政府難以掌握市場上實際流通的大米數量。
不保證未來價格會更低
去年8月,當日本多地出現“大米荒”的時候,曾有地方政府官員呼籲中央政府投放儲備米,但農林水產省以投放儲備米恐對大米流通造成影響爲由,拒絕了這一要求。這一次,日本政府改變方針決定投放儲備米,引發了輿論熱議。一些批評人士稱,農林水產省在釋放大米儲備方面一直拖延,其應對最終可用“巨大失誤”來形容。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永浜利廣對日本《每日新聞》表示:“大米是日本人的主食,米價飛漲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政府爲什麼不在去年夏天和秋天早點採取行動?”
不過,既然政府已經決定釋放大米儲備,更多人關注大米的價格是否會下跌,跌多少。小川真如表示,該省的計劃聽起來很有希望,實施過程具有靈活性。儘管如此,超市的價格可能不會立即下降,“實際上,我認爲這些(儲備大米)更有可能用於外出就餐,例如在餐館或醫院和學校用餐,而不是超市出售的大米。”一些人士也質疑道,“即使價格便宜,也只是暫時的”,“作爲末端的消費者和米店真的會因此受益嗎?”
日本廣播協會(NHK)援引茨城大學副教授西川國男(音譯)的話分析稱,日本政府此舉將增加供應,從而降低價格。但他也認爲,從中長期來看,市場會逐漸適應,隨着時間的推移,影響可能會逐漸減弱。不過,西川國男提醒,今年價格下跌可能會抑制產量,再次導致供需緊張,從而推高後期價格。
大米供需平衡和長期價格不穩定暴露出日本農業政策的缺陷。不少日媒發聲督促,當前的形勢不應僅僅是治標不治本,而應以此爲契機,整體檢查和改進稻米政策,提高生產率和可持續性。
據英國《金融時報》介紹,與大多數糧食供應國不同,日本大米自給自足,並嚴格限制進口以支撐國內價格。農業政策也鼓勵限制國內生產,以將價格維持在可讓農民維持生計的水平。
“但減產政策阻礙了農民積極擴大種植,導致生產能力下降,難以應對意外需求或產量不足。”且日本的水稻種植面臨勞動力老齡化和棄耕地增加的困境,《每日新聞》報道稱,“如果不解決農業政策的結構性扭曲問題,糧食安全就難以維持。”
日本政府數據顯示,儘管對民間進口大米徵收每公斤2美元的關稅,本財年日本民間大米進口量已達到創紀錄的468噸。日本東北大學農業市場研究教授冬木勝仁(音譯)對彭博社表示:“市場的封閉性是有問題的,這可能會引發要求降低關稅的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