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道 記者 黃詩瑞】2024年,“國潮”依舊是熱門關鍵詞:“新中式”服裝大熱、國風文創席捲商店……而在健康領域,中醫藥文化同樣以多元姿態重獲年輕人羣喜愛。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中藥餐飲、中醫藥夜市、養生夜校等新興形式,正引領着年輕人中醫養生的熱潮,讓“中藥+”這一傳統與創新的融合,成爲了備受矚目的流量密碼。
“食藥同源” 的中藥餐飲受熱捧
今年以來,“中藥+”在飲食賽道走紅,衆多商家將中藥材與茶飲、冰淇淋甚至甜品麪包等結合,推出特色產品。特別是在今年夏季,年輕人中興起了一股前往中醫院購買酸梅湯的熱潮,其火爆程度甚至超越了“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上海某網紅冰淇淋品牌推出中藥草本口味的冰淇淋,這一創新之舉迅速引發了社交媒體上的熱議,相關話題衝上了熱搜榜;此外,各類融合中式元素的茶飲也佔據了大小商超的貨架,成爲了各大品牌競相角逐的新賽道。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24年中國中式養生水行業發展趨勢洞察報告》,2023年,中國中式養生水市場規模達到4.5億元,同比增長超過350%。
北京中醫藥大學衛生健康法治研究與創新轉化中心主任鄧勇表示,中藥餐飲火出圈的背後,是面臨快節奏生活的現代年輕人開始主動關注自身健康,而中醫藥養生理念強調 “治未病”,通過食療、調理等方式預防疾病的理念契合了年輕人的需求;同時年輕消費者大多沒有時間精力自己炮製中藥材,“中藥+”餐飲消費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簡單方便的養生方式。另一方面,“國潮”崛起,隨着傳統文化的復興,年輕消費者對傳統中醫文化認知度和接受度提升,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發展也使中醫藥養生知識得到更廣泛的傳播。“他們在接受中醫藥養生的過程中,也在感受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鄧勇表示。
不過,是藥三分毒,中藥不能隨意添加,養生標籤也不能隨便亂打。2021年,國家衛健委發佈《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目錄管理規定》,明確了藥食同源物質的動態調整和管理規範,要以保障食品安全和維護公衆健康爲宗旨。鄧勇提醒,隨着中醫藥在年輕人市場的走紅,可能會出現商業過度營銷的現象,一些不良商家可能誇大中醫藥的功效,關注養生餐飲的同時更要注意其能否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發揮藥用價值。消費者不應將期待值設置得過高,對商品的保健功效需保持理性態度。商家方面則應注重提升商品品質,以真正守護和提升消費者健康爲宗旨,而不僅僅是利用養生概念製造噱頭。
當夜市遇見中醫藥
充滿創意的中醫夜市,同樣受年輕人“追捧”。今年夏季,遼寧中醫藥大學在遼寧瀋陽舉辦首屆中醫藥文化夜市,現場人氣火爆。此外,山東、湖南、江西、河南、江蘇、廣東等多地也都出現了“中醫夜市”。
在中醫夜市,遊客們不僅可以品嚐到中藥餐飲,學習如何辨識中藥材,還有機會當場接受義診,親身體驗鍼灸推拿等中醫藥傳統特色療法。“中醫夜市”便於人們在忙碌工作後順路參與“健康旅程”,親民而接地氣,讓中醫養生的文化和理念真正融入了日常生活,成爲中醫藥文化傳播的絕佳窗口。
鄧勇表示:“當中醫藥融入年輕人的生活,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就有了更廣泛的載體。年輕人可以將中醫藥文化傳播給更多的人羣。”在全民健康意識不斷提升的當下,“中醫夜市”還應繼續促進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完善市場規範監管、加強中醫藥文化科普教育,以獲得更持久的生命力。
年輕人開始上養生夜校
今年,夜校熱潮持續席捲各地,上班族們下班後紛紛選擇自己心儀的課程進行“充電”。當這股“夜校”風潮湧入醫療領域,不少醫療機構也積極行動起來,利用自身豐富的中醫資源,在夜間轉變爲“學校”,爲公衆開設了一系列公益性質的養生課程。
例如,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推出“新健康”青年夜校,課程一經推出,就被“秒搶”;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開設中醫課程,針對年輕白領推出強筋健骨保健康課;北京小湯山醫院開設“健康夜校”,中醫技能實操等課程吸引諸多青年參與……識別體質、講解穴位、站養生樁、做肩頸操,“中醫夜校”課程內容既多元又實用,圈粉無數。
鄧勇認爲,年輕人樂於分享且具有創新思維,在接觸中醫藥知識的過程中,會結合現代科技和生活方式,這有助於爲中醫藥的發展帶來新的思路。而醫療機構作爲匯聚專業人才和知識的場所,能做到客觀傳授中醫藥知識、爲不同人羣推出針對性課程,滿足人們學習充電與身心健康的雙重需求,將是年輕人探索和傳播中醫養生的理想地點。
多元化的載體和呈現方式,實現了年輕人和中醫藥傳統文化的“雙向奔赴”。專家提醒,在中醫藥文化傳播的過程中,要注意摒除知識誤解和濫用風險、以及商業過度營銷帶來的消極影響,採用合理方式正向、正確地推廣中醫藥文化,才能讓“新中式”養生法在年輕人中不僅是曇花一現,更能長久傳承中醫藥文化裏的傳統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