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菲律賓國家減災管理委員會發布的消息,截至11月9日上午,颱風“海鷗”已造成該國224人死亡、109人失蹤,受災人口逾330萬。災後救援與重建工作尚未展開之時,更強颱風“鳳凰”於11月9日夜間登陸奧羅拉省。爲應對可能出現的強風、暴雨和風暴潮,菲律賓全國已緊急轉移約110萬人,多地進入最高級別的災害預警狀態。
中央氣象臺颱風首席預報員向純怡介紹,颱風“海鷗”於11月4日0時前後在菲律賓萊特島沿海登陸,登陸時達強颱風級別(42米/秒,955百帕)。登陸前,它途經菲律賓以東暖水域,充沛的能量供給使其維持着緊密的核心結構與較強強度;穿越菲律賓中部羣島期間,“海鷗”仍保持良好結構完整性——颱風眼清晰、核心區風速高、極端風雨集中,不僅增強了登陸期間的破壞力,也延長了局部地區強風雨的持續影響時長。
遭受颱風“海鷗”正面衝擊的萊特島地處菲律賓中部,其東海岸直面廣闊的菲律賓海,是太平洋西進颱風的主要登陸點之一。此外,島上多山地形顯著抬升颱風環流,在迎風坡觸發強烈上升運動,易引發極端強降雨,進而加劇洪澇和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風險。加之“海鷗”本身結構緊實、能量充足,使得其在登陸過程中強度未被地形摩擦作用削弱而明顯減弱。
緊隨其後的秋颱風“鳳凰”則呈現出“快速增強、尺度大、路徑轉向”等主要特點。11月9日20時30分前後,它以強颱風級別在菲律賓呂宋島奧羅拉省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5級(50米/秒),中心最低氣壓940百帕,相較於“海鷗”的登陸強度更強,颱風核心區的破壞力可能更大。此後,受副熱帶高壓帶斷裂影響,“鳳凰”進入鞍型場(氣壓“兩頭高、中間低”的特殊區域),在南海東北部逐漸轉爲北偏東方向移動,路徑較“海鷗”更具秋颱風特徵,且兩者的外圍強降水範圍在菲律賓呂宋島一帶可能存在一定重疊。
短短一週內連續遭遇兩次颱風侵襲,菲律賓爲何頻繁受颱風影響?氣象專家表示,這是地理位置、海洋熱力條件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地理位置:颱風“核心區”與“必經通道”疊加
從地理位置來看,菲律賓地處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的“核心區”,且是颱風移動的“必經通道”。該海域是全球檯風活動最頻繁、強度最強的區域,菲律賓羣島恰好位於其西部邊緣,處於颱風北上、西進的主要路徑上,相當於颱風向亞洲大陸推進的“門戶”,因此成爲颱風頻襲的目標之一。
此外,菲律賓受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大氣對流活動極爲旺盛。颱風生成需要強烈的上升氣流作爲“初始動力”,菲律賓周邊海域常年高溫高溼,爲對流活動提供了充足條件。同時,北半球夏秋季期間,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偏北,其南側偏東氣流會引導颱風向西移動,進一步增加颱風登陸菲律賓的概率。今年以來已經有6個颱風(“竹節草”“博羅依”“麥德姆”“風神”“海鷗”“鳳凰”)和2個熱帶低壓(後期分別發展成“劍魚”和“米娜”)先後在菲律賓登陸。
時間規律:11月強颱風屬正常氣象現象
從時間規律來看,即便進入11月,強颱風的出現也屬正常。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國家級颱風預報專家許映龍指出,這完全符合西北太平洋颱風的活動規律。該海域是全球唯一全年都有颱風活動的海域,9月後低緯度地區生成的熱帶擾動,途經高海溫區仍可能發展爲強颱風。例如,2013年第30號超強颱風“海燕”就發生在11月上旬末期,強度極端致災極重。秋颱風活躍且強度較強,屬於正常現象。
對我國影響:相關地區需防範強降水次生災害
值得關注的是,颱風“鳳凰”影響菲律賓後,後續將對我國產生影響。據氣象預報,11日14時到12日14時,福建東南部、臺灣島東部和南部將有大到暴雨,其中臺灣島東北部和東南部地區有大暴雨。對此,我國相關部門已啓動應急響應,全力落實各項防禦措施。公衆需牢記“非必要不外出”,儘可能待在安全區域。相關地區需重點防範強降水可能引發的山洪、地質災害,提前做好監測預警與防範應對工作。
作者:胡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