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巴基斯坦特約記者 姚曉 環球時報記者 李迅典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任重】編者的話:每年10月下旬是印度棉花和大豆等農作物的收穫期,但大範圍降雨導致今年作物減質減產。農作物收購價格因質量下滑明顯低於往年,農民收入大幅減少。印媒分析認爲,作物歉收,加上印度農民長期承受的高額負債壓力,讓原本就貧困的印度農民面臨更多困難。此時美印貿易談判因農業問題陷入僵局,困境中的印度農民讓莫迪政府更加無法在農業領域對美國妥協。

農作物價格遠低於政府最低收購價
“印度農作物因暴雨受損。”據印度《經濟時報》近日報道,印度農民原希望今年雨水充沛,能夠獲得豐收,但收割前的暴雨讓他們遭受重創。大豆、棉花、水稻、豆類和蔬菜等夏季播種作物從9月份開始成熟,而今年9月的降雨量比平均水平高出15%,一些地區的降雨量甚至比正常水平高出115%。

馬哈拉施特拉邦的農民漢加格爾卡說:“我們原希望每英畝能收穫10到12公擔(每公擔相當於100公斤)的大豆,但現在能收穫2到3公擔就算不錯了。”在該地區,連日暴雨導致莊稼被淹。孟買“拉拉證券”經濟學家卡普爾表示,由於農作物減產,預計本季度的農業增長率將降至3%至3.5%,而去年同期的增長率爲6.6%。
《日經亞洲評論》1日報道稱,在印度中央邦的卡德瓦利·布祖爾格村,60歲的農民安賈巴伊艱難地在齊踝深的泥沼中勞作,竭力搶救更多大豆植株。本季安賈巴伊的收成只有80公斤,遠低於預期的500公斤,她需要這些大豆償還賒購種子的成本,並支付接下來幾個月的生活開銷。當地農民喬杜裏只收獲了預期大豆產量的1/4,不足以償還種子和化肥的貨款,也無法支付下一輪播種的費用。
中央邦與印度其他農業邦一樣,農民債務問題十分普遍。《日經亞洲評論》稱,10月,安賈巴伊所在地區的3名農民因爲大豆收成慘淡自殺。他們的家人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表示,他們因作物歉收、債務纏身承受了巨大壓力。
報道稱,中央邦的豆類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42%。過去4年,當地農民一直忍受着農作物價格的持續下跌。雖然印度豆類的進口量保持穩定,但豆油的進口量大幅增加。與此同時,動物飼料生產商轉而採購玉米。大豆需求的減少使該邦的豆類價格遠低於官方規定的每100公斤5328盧比(100盧比約合8元人民幣)的最低價格。政府確實會以這個價格購買一些豆類,但只是偶爾進行。中央邦大豆批發價格自今年8月以來已下跌10%。上月初,在中央邦最大的城市印多爾,批發市場上大豆價格根據質量不同,每100公斤在1500盧比到4500盧比之間。《經濟時報》提到,受雨水侵害的農作物因爲質量下降,價格遠低於政府最低收購價。
《經濟時報》稱,達拉希夫地區的農民納納瓦雷表示,貿易商以極低的價格收購受損農作物,他賣出的價格是每100公斤3200盧比。納納瓦雷原本希望買一輛摩托車和一臺電視機,但現在只關心能否償還貸款。許多農民表示他們缺乏購買種子和化肥的資金。一位名叫賈瓦萊的農民表示,“我們別無選擇,只能抵押黃金首飾。”
與此同時,在印美貿易談判中,農業領域成爲爭論的焦點。過去十年,美國一直試圖進入印度價值4520億美元的農產品市場。印多爾大豆收購商達卡德表示,如果進口量增長過多、過快,會損害收購商和農民的利益。
印農民因何深陷債務泥潭
從印媒公佈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約有一半印度農戶負債,平均每戶負債7.4萬盧比。其中大部分債務是向大種植戶借的,這些大種植戶通常以賒賬形式向農民提供種子和化肥。中央邦的農民表示,貸款往往伴隨着高達30%的年利率。在這種利率下,債務會迅速累積到令人難以承受的地步,這正是2023年印度國家犯罪記錄局記錄的10786起農村自殺事件背後的重要原因。
“佃農深陷債務泥潭。”《漢斯印度報》近日稱,在安得拉邦,一場悄無聲息的危機正在上演。佃農租地耕作,年復一年,卻被不斷上漲的債務、微薄的收入和政府的漠視壓得喘不過氣來。一項全邦範圍的調查顯示,92.1%的佃農認爲沒有任何政黨關心他們的困境。這份長達57頁的調查報告稱,邦政府和中央政府都未能兌現承諾。
安得拉邦農民協會領導人舉了科納西馬縣一位農民的例子,他租了兩英畝土地,每年能收穫約140袋稻穀。在繳納48袋作爲地租後,他賣出剩餘稻穀獲得14.7萬盧比,然而在償還高達16萬盧比的貸款及利息後,每年僅剩下3000盧比。
據卡塔爾半島電視臺報道,印度農民由於缺少資本和生產效率較低,又持續面臨婚喪嫁娶、醫療、學費等大額支出,長期處於入不敷出的境況。印度政府推出了支持農民的低息貸款,幫助農民在播種前貸款購買種子、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但這些貸款的混亂管理導致大量債務堆積、基層農民償債壓力大。
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錢峯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印度農民債務問題難以解決,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印度農業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生產技術較落後,對自然條件依賴大,抗風險能力弱。近年不少農民改種效益較高的經濟作物,需額外花錢購買化肥、農藥、良種等,如果收成不如預期,農民就會陷入無錢還債及借高利貸還債的惡性循環。另一方面,印度農村金融發展不完善,正規金融和信貸機構貸款條件嚴格、手續繁瑣,許多農民難以獲得足夠貸款,致使高利貸成爲農民借債的另一主要來源。雖然印度政府出臺了一些補貼政策,但債務減免政策的覆蓋面不高,具體執行過程中又往往存在補貼發放不及時、不到位的情況,難以有效緩解農民的資金壓力。
“我們國家農民與你們國家農民的博弈”
“印度陷入困境的農民限制了莫迪與特朗普政府貿易談判的迴旋餘地。”《日經亞洲評論》稱,對於印度總理莫迪來說,農民岌岌可危的處境構成了一個巨大的難題。一方面,印度約14.5億人口中近半數依靠農業爲生。大多數農民生活不穩定,且負債累累。數以百萬計的農民種植諸如大豆之類的作物,而這些作物目前由於進口限制措施,並未大面積受到海外工業化種植園競爭的影響。另一方面,自美國政府8月開始對大多數印度商品徵收50%的關稅以來,印度的主要出口企業,對美國的出口量大幅下降。印度9月對美國的出口同比下降20.7%。關稅可能會使印度的年經濟增長率降低0.5至0.6個百分點。
一些人擔心,如果印度政府屈服於美國的要求,在貿易協議中降低進口關稅或放寬對轉基因大豆的禁令,那麼當地大豆價格可能會進一步大幅下跌。《日經亞洲評論》稱,歉收、農產品價格下跌和債務不斷增加加劇了印度農村地區的不滿情緒。
印度“聯合農民陣線”領導人庫馬爾·卡卡表示,美國農民享受着大量的政府補貼,並且擁有大量的土地,所以沒辦法與他們競爭。
印度國民大會黨在中央邦負責農業推廣工作的西羅希表示,雖然該邦大多數小農戶沒有關注貿易談判的新聞,但年輕、精通技術的農民開始關注此事。
《日經亞洲評論》稱,作爲降低50%稅率的交換條件,華盛頓方面要求新德里停止進口俄羅斯石油,並降低對美國農產品(包括大豆、玉米、小麥和乳製品)的貿易壁壘。但莫迪政府拒絕在農業方面讓步。
印度《鑄幣報》近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在印度同意減少從俄羅斯購買石油後,美國同意將關稅降至16%。此前,特朗普和莫迪通了電話,但雙方均未透露細節,也未證實關稅和石油之間的權衡。知情人士透露,該方案還可能包括增加非轉基因美國玉米和豆粕的進口。
一直以來,印度政府保持着堅定的立場,即不會接受任何可能對小農生計產生負面影響的協議。莫迪在8月15日的“獨立日”演講中態度堅決地說:“印度的農民、牧民和漁民是我們最爲關注的對象。我始終站在他們那邊,堅決反對任何不利政策,保護他們的權益和生計……印度絕不會在農民利益問題上讓步。”《日經亞洲評論》稱,印度農民希望總理能夠兌現承諾。
印度《經濟時報》將美印貿易戰描述爲“我們國家農民與你們國家農民的博弈”。該報稱,雙方農民都是有很強政治影響力的羣體。
錢峯表示,一直以來,來自廣大農村的選票和農民羣體的支持對莫迪政府的政治穩定至關重要,尤其在連續三次大選中爲印度人民黨贏得執政地位發揮了關鍵作用。因此,在貿易談判中,莫迪政府必須考慮農民的利益,以取得其在政治上的持續支持。此外,農業是印度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問題處理不當,會波及上下游相關產業,阻礙整體經濟發展。因此,爲了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經濟健康發展以及鞏固自身的執政基礎,農民問題成爲莫迪政府在印美貿易談判中不會輕易退讓的核心要點。
美國方面,爲國內選票考量,特朗普政府要求印度開放國內農業市場,包括對多種主要農作物解除限制並實施低關稅,以幫助作爲共和黨選民基本盤的美國農民。印媒擔心,在這一問題上,美印似乎都沒有太多妥協的餘地。雙方在此領域難以取得共識,構成了美印貿易談判僵持不下的核心癥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