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楊逸】編者的話:繼美國政府沒收柬埔寨電詐集團董事長陳志價值約150億美元的比特幣後,新加坡警方日前也對其資產進行查扣。此案在全球引發廣泛關注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比特幣作爲加密貨幣,其匿名性和所謂安全性神話被打破;二是美國跨國沒收犯罪嫌疑人資產的行爲在國際法層面引發爭議。自誕生以來,加密貨幣的去中心化特點使其備受爭議。有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以爲加密技術不可破解、因此可以爲所欲爲的認知“太天真了”。與此同時,加密貨幣的跨境流動性也引出了全球如何對這種資產進行監管的問題。有觀點認爲,相關規則的缺乏可能會威脅世界金融的穩定。

不是加密資產首次被沒收
據美國《連線》雜誌網站、英國廣播公司(BBC)等媒體報道,柬埔寨跨國網絡賭博集團太子集團董事長陳志被控參與電信詐騙和洗錢後,英國政府凍結了其位於倫敦的房產,美國政府則沒收了他所持有的12.7萬多枚比特幣,價值約爲150億美元。陳志擁有英國和柬埔寨雙重國籍,而此次案件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加密貨幣查扣案。
香港《南華早報》稱,由於其匿名性,比特幣已成爲全球地下業務的熱門資產,而此次沒收案引發了人們對加密貨幣“安全性”的質疑。美國政府並未公佈是如何沒收上述比特幣的。據美國Medium新聞網等媒體報道,該國司法部在陳志的起訴書中特別列出了一家與他洗錢行動有關的比特幣“挖礦”企業Lubian公司。陳志將其詐騙所得比特幣通過這家企業洗白。2020年12月,該企業超過12.74萬枚比特幣“被盜”。鏈上分析表明,這些比特幣被轉移到了幾個地址中,並從2020年年末到2024年年中這一時期在區塊鏈上“休眠”,直到2024年7月被合併在一起。由於這些比特幣此前被存儲的地址一直被標記,因此美國鏈上智能平臺阿卡姆智能公司很快發現合併之後的比特幣就是來自Lubian公司的“被盜”比特幣,這使得美國政府能將這些比特幣定性爲陳志所有,進而可以通過司法行動予以沒收。
不過,即使知道比特幣被存儲的鏈上地址,也不等於可以控制這些資產。要沒收這些加密貨幣,還需獲得其錢包密鑰。加密貨幣錢包存儲着解鎖這些貨幣的“鑰匙”。這些密鑰是加密貨幣持有者的所有權證明,允許他們訪問其比特幣。有了鑰匙,才能控制這些加密貨幣。
美國政府也未公佈它是如何獲得這些密鑰的。根據阿卡姆智能公司的研究,Lubian公司在生成錢包密鑰時沒有使用足夠安全的隨機性來源,其密鑰可能遭暴力破解。據《南華早報》報道,一家區塊鏈安全公司8月發佈的報告顯示,陳志的25個比特幣錢包密鑰是使用弱僞隨機數生成器生成的,比較脆弱,“從一開始就註定要失敗”。
美國《連線》雜誌網站稱,英國區塊鏈分析公司Elliptic聯合創始人羅賓遜表示,是誰主導了2020年的Lubian公司比特幣“被盜”事件尚不清楚,有可能是陳志僞造的盜竊案,目的是洗錢,混淆資金流向,“也有可能是美國政府幹的,更有可能是其他人乾的”。羅賓遜認爲,美國執法部門可能追蹤到了盜竊Lubian公司比特幣的黑客,進而控制了這筆加密資產。
陳志所持比特幣被沒收不是首起加密貨幣被查扣案件。據美國《連線》雜誌網站等媒體報道,2020年,一名黑客從暗網毒品市場竊取的價值10億美元的比特幣被美國政府沒收。2021年,遭網絡攻擊後,美國最大輸油管道運營商科洛尼爾管道運輸公司被迫支付價值440萬美元的比特幣贖金。之後,美國司法部成功追回大部分贖金,打破了比特幣不可追蹤的神話。2022年,來自紐約的一對夫婦被沒收了9.5萬枚比特幣,價值約爲36億美元。這對夫婦承認從加密貨幣交易所Bitfinex盜竊了這些比特幣。今年9月,天津藍天格銳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衆存款案主要犯罪嫌疑人錢志敏在英國倫敦的一家法院認罪,承認洗錢,她持有的價值約67億美元的6.1萬枚比特幣被英國警方沒收。英國政府正在研究如何向該起案件的受害者進行賠償。
“市場並非無法無天”
比特幣等加密貨幣一直以其匿名性以及去中心化特點出名,似乎如果有人將資產轉化爲加密貨幣,就不會被政府監管。很多犯罪集團也在利用加密貨幣的這些特點進行販毒、綁架等犯罪。然而,多起案件表明,加密資產並非不能被監管。
據BBC、雅虎新聞網等媒體介紹,所謂加密貨幣就是以數字或者虛擬方式存在的貨幣。它不像硬幣或者現金是實物,但是可以存儲在智能手機或電腦上的“數字錢包”中並用於交易。值得注意的是,加密貨幣並非在所有國家都合法。
比特幣被認爲是有史以來第一個被創造出來的加密貨幣。2008年,名爲“中本聰”的人士在其所寫的白皮書中提出比特幣概念,其存在依賴於被稱爲“區塊鏈”的公共數字分類賬。該分類賬通過服務器網絡在全球分佈,驗證和記錄比特幣交易及其所有權。“每一筆交易都被記錄在一個被稱爲‘區塊鏈’的巨大數據庫中,把它想象成一個巨大的電子表格。每一筆交易都用一個區塊來表示,這個區塊被添加到更大的鏈中,因此被命名爲‘區塊鏈’,所有的交易都永遠保存在區塊鏈中。”BBC這樣寫道。
比特幣的供應量上限爲2100萬枚,稀缺性造就了它的價值。要獲得比特幣等加密貨幣,需要通過計算機計算出超高難度的方程。這一被稱爲“挖礦”的過程非常耗能。截至目前,已經有超過1900萬枚比特幣被挖掘。
據香港《南華早報》報道,加密貨幣錢包有託管錢包以及非託管錢包之分,前者由錢包服務提供商和交易所等第三方平臺管理,後者要求用戶管理自己的密鑰。非託管錢包能爲用戶提供更好的隱私和對資金的完全控制,但也需要更多的技術知識,因爲丟失密鑰等錯誤可能導致不可逆轉的損失。
BBC、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網站發表的文章顯示,區塊鏈不記錄交易者的真實姓名或物理地址,只記錄數字錢包之間的傳輸,從而賦予用戶一定程度的匿名性。加密貨幣的交換被稱爲“點對點”交易,這意味着沒有銀行或其他第三方參與,因此不會被收取費用或者阻止交易。此外,區塊鏈分佈在大型計算機網絡中,通過複雜的系統始終保持安全,這使得任何人都不可能篡改區塊鏈,加密貨幣交易也會受到保護。
不過,上述特點並不意味着加密貨幣市場是法外之地。香港一家數字資產錢包公司創始人對《南華早報》表示,美國沒收陳志的比特幣顯示了監管機構在加密領域的技術和執法能力,證明了“市場並非無法無天”。
有匿名專家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比特幣最終要與現實世界連接,通過轉移或者交易體現其價值。這意味着比特幣即便在鏈上具有匿蹤性,但一旦作爲現實資產進行交易和使用,就必然會被納入監管框架。
上述專家進一步解釋稱,比特幣作爲去中心化點對點電子支付貨幣,確實可以實現在公鏈匿名,但當它作爲一種波動性較高的金融資產時,是通過交易所與實體世界產生連接,而目前主流的比特幣交易所是中心化的交易所,接受相關政府在反洗錢、反恐怖主義融資等方面的監管。“小額交易追蹤成本高,一般不太被關注,但是涉及巨大金額或者用於特定犯罪與恐怖活動的交易,往往成爲追蹤重點。如果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通過技術和長期追蹤,在不少情況下可以實現對比特幣的監管鎖定和扣押。因此,以爲加密技術不可破解、因此可以爲所欲爲的認知太天真了。”這位專家說道。
Medium新聞網稱,此次比特幣被沒收事件給該行業和監管機構都上了發人深省的一課:加密資產的安全性最終取決於其加密強度,攻擊者或執法部門可以利用密鑰生成或操作安全方面的薄弱環節來確定誰最終控制資產。這就是爲什麼越來越多的執法機構正在採用鏈上追蹤和密鑰恢復以及密碼分析技術,逐步消除犯罪分子可以依靠加密技術逃避責任的錯覺。
美國“長臂管轄”在數字時代的延伸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該國警方10月30日查封了陳志及其同夥總值逾1.5億新元(約合人民幣8.2億元)的資產,包括房產和金融資產等。BBC報道稱,美國司法部已經指控陳志在柬埔寨經營欺詐園區,從世界各地的受害者手中盜取了數十億美元的數字貨幣。然而,這些詐騙所得最後能否物歸原主尚不得而知。此外,在這起案件中,不少業內人士提出了加密貨幣司法管轄權的問題。
北京市大道政通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朱義全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從刑事司法視角來看,美國司法部在陳志案件中主張的管轄權,是其“長臂管轄”做法在數字時代的典型延伸。加密資產的去中心化與跨境流動性,對傳統地理邊界管轄規則構成巨大挑戰,也讓美國得以憑藉技術優勢和全球金融影響力,進一步延伸國內法觸角。
朱義全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該案中,美國進行跨境監管的做法在國際法層面存在明顯爭議:一是主權衝突,案件主要犯罪行爲地與嫌疑人國籍國均爲柬埔寨。依據屬地和屬人管轄原則,柬埔寨擁有優先管轄權,美國介入實質侵蝕他國司法主權,可能開創強國單邊界定跨境數字資產管轄權的危險先例;二是程序正當性不足。外國嫌疑人需克服地理、語言、法律體系差異抗辯,難度極大,且美國執法部門鏈上取證、密鑰接管等行爲的法律邊界缺乏有效司法審查。
美國“政治新聞網”此前報道稱,由於加密貨幣的國際性和分散性,全球規則的空白意味着提供商可以去法律最寬鬆的地方,而這將使監管複雜化。全球金融體系監督機構金融穩定委員會(FSB)警告稱,各國在實施加密貨幣監管規則方面存在“重大差距和不一致”,這可能“對金融穩定和彈性數字資產生態系統的發展構成風險”。
如何在全球加強加密貨幣監管?朱義全認爲應該推進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各國在國內法層面明確加密資產地位,通過國際對話重申屬地管轄原則,爲“長臂管轄”設定嚴格國際規則;二是響應FSB等機構的呼籲,構建多邊主義跨境監管合作框架,強化信息共享;三是監管機構提升鏈上數據分析與追蹤溯源技術能力,通過立法強制加密資產服務商履行嚴格合規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