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黎枳銀】美國《華盛頓郵報》11月1日報道稱,“多家韓國企業近期相繼撤回或暫緩在美投資項目,部分日本企業也出現觀望跡象。”韓國專家稱,美國移民執法機構突襲現代汽車與LG新能源在美合資電池廠事件的發生,暴露出美國政府“招商引資”與“反移民政策”的結構性矛盾,或將長期影響日韓企業在美佈局。

外資企業重新評估在美風險
美國移民與海關執法局9月初對位於佐治亞州的現代汽車—LG新能源合資電池廠實施突擊搜查,並拘捕300餘名韓國技術人員。儘管事後兩國同意採取措施防止此類事件再次發生,但韓媒指出,移民執法行動造成的影響至今仍未消退。包括LG新能源、韓華集團等多家韓企已重新審視在美電池、造船等合作項目的推進節奏。與此同時,美國政府近期推出的H-1B簽證新政,要求對企業派駐人員徵收10萬美元費用,進一步加劇了亞洲投資界的擔憂。
《華盛頓郵報》援引多名駐美顧問及律師的消息稱,儘管美國政府作出保證,韓國投資者仍然保持謹慎。截至上週初,至少兩家韓國企業決定撤銷原定在美投資項目,另有4家企業決定延長項目暫停計劃。
專家指出,儘管美國推出了一系列激勵措施,但在不少東亞企業看來,美國商業環境的不可預測性仍然突出。美國科羅拉多州移民律師克里斯·托馬斯透露,事件發生後,一家韓國科技公司已放棄在美設廠,轉而將投資轉向韓國或印度。不僅韓企如此,日本企業也在重新評估風險,部分客戶已經明確表示,將暫緩所有美國項目。
美國目前並非“正常市場”
有分析認爲,美國現政府一方面推動“製造業迴流”和“對美投資”,另一方面卻強化移民執法,形成政策上的內在衝突。美國商會美韓商業委員會前負責人、國際商業顧問塔米·奧弗比在同韓媒座談時表示,美國政府的兩大優先事項是吸引外資與限制移民,但在此次事件中“優先順序發生正面碰撞”。
韓聯社報道稱,爲應對突襲事件的後續影響,韓美兩國緊急成立“簽證工作組”。該工作組於9月底舉行首次會議,討論了簽證制度優化方案。美方在會上確認可通過B-1(商務)簽證及美國旅行授權電子系統(ESTA)從事設備安裝、檢修等活動,並計劃在美駐韓使館設立簽證諮詢專窗,以避免同類事件再度發生。韓國政府還考慮推動爲韓國專家單獨設立簽證配額制度。但韓美企業界普遍認爲,這場風波已動搖投資者信心。塔米稱:“尤爲關鍵的是,美國目前並非‘正常市場’”。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韓國首席研究員安德魯·呂在接受韓國KBS電視臺採訪時指出,韓國剛剛宣佈追加投資,美國政府就發動突襲,這反映出美方內部的協調極爲混亂。另有一位美國媒體人士擔心,佐治亞事件“反而會讓韓國企業認爲,與中國加強合作可能是更穩定的選擇”。
更深層的原因在於美國現在的政治氛圍。KBS援引哈德遜研究所亞太安全主席帕特里克·克羅寧的觀點稱,美國政府的這種做法充滿諷刺且適得其反,“要求外資建廠、創造就業,卻又將外籍員工視爲潛在違規者,這是一種自相矛盾的政策衝突。”佐治亞州當地共和黨基層人士公開表示,我們並不反對韓國人,而是要保護美國人就業。有分析指出,在“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支持羣體成爲共和黨主流的當下,美國國內反移民情緒短期內難以消散。
韓媒評論稱,這種政治氛圍使美國市場的不確定性進一步擴大,日韓企業必須爲可能的政策逆轉做長期準備。
韓企考慮分散佈局
與此同時,韓國企業正加大本土投資力度,並積極轉向歐洲市場。三星電子近期宣佈將在平澤追加2.4萬億韓元(1000韓元約合5.2元人民幣)半導體設施投資;SK集團在歐洲設立新的“歐洲代表處”以強化與歐洲市場的聯繫;曉星集團也在擴大與荷蘭在新能源領域的合作。
日前,韓美兩國經數月談判最終敲定新的貿易協議,但協議中包含的鉅額對美投資承諾引發韓國社會各界擔憂。諮詢公司倬英的董事總經理喬納森·克利夫對《華盛頓郵報》表示,企業最擔心的不是單一執法事件,而是美國治理體系的混亂。這種不確定性將在未來數年持續削弱美國新增投資與就業增長。
韓國業內人士在接受《環球時報》特約記者採訪時表示,即便美方採取補救措施,佐治亞事件仍將對韓國及其他亞洲企業在美投資決策產生長期影響。韓國對美投資承諾高達3500億美元,但如果政治與法律風險持續高企,企業必然考慮分散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