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鄔傑 孫郎辰 李行】編者的話:10月30日至11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赴韓國慶州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三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並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爲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推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鑑,《環球時報》“閱讀四季”中韓文學沙龍10月29日在北京韓國文化院舉辦。活動旨在通過中韓文學對話,爲兩國人文交流搭建新的平臺。本次活動由環球時報英文版、駐華韓國文化院、北京語言大學世界漢學中心聯合呈現,特邀中韓兩國文學名家,以墨香爲引,在雙語的詩行裏聆聽東亞文學的交響。此次活動也是《環球時報》“閱讀四季”系列活動的延續。
活動主辦方環球時報社副總編輯白龍、韓國駐華大使館公使銜參贊兼韓國文化院院長金辰坤、北京語言大學世界漢學中心主任徐寶鋒出席並致辭。環球時報社總經理徐波、環球時報社紀委書記趙剛出席活動。韓國翻譯家、第十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獲得者金泰成,茅盾文學獎得主、廣西作家協會主席東西,國家圖書館海外中國問題研究資料中心副主任尹漢超,韓國知名作家李芝,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副教授崔有學分享了中韓文學對各自的影響和見解。爲激發中韓青年一代的閱讀熱情,活動特別邀請徐波、趙剛、金辰坤、徐寶鋒,以及北京語言大學的兩位中韓優秀學生代表,共同發佈中韓文學閱讀倡議。

“《詩經》的情懷依然存在於韓語句子中”
“同根同源”是此次沙龍上多位嘉賓不約而同用來形容中韓兩國關係的詞語。環球時報社副總編輯白龍在致辭中表示:“中韓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緣相通。從古代半島使節記錄中國風物的《燕行錄》,到如今中韓文學作品跨越山海的廣泛傳播,書籍始終是傳承文明的重要載體,連接中韓情感的紐帶,記錄着共同的歷史記憶與時代變遷。”
“APEC會議不僅是亞太地區共商經濟合作的重要時刻,也是中韓兩國文明對話的寶貴時機。”白龍表示,期待通過本次閱讀活動,進一步助力兩國在文化領域的深度交流,推動兩國作家、學者、出版人之間更緊密的對話及更多的作品互譯,同時激發年輕一代通過閱讀和創作一起探討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爲兩國關係行穩致遠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文活力,共同譜寫鄰相親、心相通的新篇章。
韓國駐華大使館公使銜參贊兼韓國文化院院長金辰坤在致辭中表示,韓中兩國是彼此密不可分的寶貴鄰居,可以做到一見如故、意氣相投。“文學是文化的精髓,當它被翻譯成彼此的語言時,是彼此間瞭解最容易、最深入的媒介。希望以今天的文學沙龍爲契機,進一步擴大韓中在翻譯和出版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增進兩國人民的理解和友誼。”
韓國翻譯家、第十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獲得者金泰成認爲中國與韓國在一定程度上共享着文化根源,並稱其爲“同根性”。“韓國是接受中國文化內容最多的國家之一,而文化同根性正是支撐這一現象的結構性因素。如果去首爾的大型書店,能買到超過1000本與中國相關的書籍。這大概是因爲作爲最鄰近的國家,迫切需要對中國有所認識和了解。”金泰成說,“時常有韓國人聲稱端午節源於韓國、孔子是韓國人,也正是這種長期文化交織所帶來的誤解所致。爲了消除這些誤解,增進相互理解至關重要。”
韓國知名作家李芝認爲,“同根性”並非僅是過去的遺產,《詩經》的情懷和中國古典詩歌的空靈依然存在於韓語的句子中。“從語言學角度來看,韓語詞彙的60%以上由漢字構成,這並非簡單的借用,而是一種文化的延續,在情感結構上形成了相似性。正因如此,韓國文學與中國文學始終保持着一種共鳴。”李芝說。

當餘華遇見韓國《刺魚》
近年來,中國許多當代文學作品被譯介到韓國,從《許三觀賣血記》《活着》,到《三體》以及“出海”的中國網絡文學作品,都長年在韓國的書店暢銷。談到中韓文學創作中的地域性和世界性,茅盾文學獎得主、廣西作家協會主席東西表示,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令全世界着迷,尤其是莫言說這部作品影響了他的創作,這種魔幻現實主義在中國找到了土壤,在全世界找到了共鳴,可能源於閱讀者的人生經歷和地域文化的巧合。“地域性就是你寫作的特殊性和創新性。世界性就是人性,你能打動讀者,在人性這方面產生了共鳴,那麼你就獲得了更廣泛的讀者。”東西說。
國家圖書館海外中國問題研究資料中心副主任尹漢超表示,地域性的文化結合普世性的情感因素,可能會使文學作品傳播得更遠。“像餘華的作品《活着》《許三觀賣血記》,在韓國非常受歡迎。我也注意到,韓國有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學作品,叫《刺魚》。這些文學作品都是圍繞一個文化符號——父親。《許三觀賣血記》和《刺魚》都賦予了父親在當代社會里一個有擔當、有責任,能夠爲家庭起到重要支撐作用的形象。所以類似這種具有普世性的文化符號對於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人,可能更容易產生共鳴。”尹漢超說。
韓國知名作家李芝住在首爾景福宮附近,隨着外國遊客蜂擁而至,她常常會思考“地域性”與“全球性”的關係。“地域在世界中被重新解讀,世界也通過地域重新發現自己,文學亦是如此。越本土化的東西,就越全球化。餘華和莫言就是最好的例子。餘華的小說以特定的地點爲背景——中國南方的村莊、集市和醫院,但他在其中提升了苦難、尊嚴和人類團結等普遍情感。莫言也探討了暴力、慾望、記憶和遺忘等人類根本問題,同時捕捉了山東的土壤、氣味、方言和民俗。”
李芝認爲,儘管莫言和餘華的小說是不同的風格,但他們寫作的出發點都是本土,作品最終都彰顯了人類的尊嚴。韓國文學也遵循着同樣的軌跡。韓江(2024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爲何用全身心擁抱並書寫韓國近現代史?黃貞殷爲何講述疏離與關懷?金愛爛爲何描繪勞動與青春的現實?她們都在通過地域語言見證全球良知。韓國作家的寫作雖然植根於韓國的土壤,卻蘊含着人類失落、內疚與同情的普世真理。
“所以,我認爲‘地域性’並不是一個地方性、封閉性的概念,而是文學能夠具有全球性的根源和起點。我們越深入挖掘一個國家的語言,就越能觸及人性的本質,而這種語言擁有一種即使經過翻譯也依然持久的力量。幾乎世界上的每一位作家都是通過自己地域的語言見證着世界的良知。”李芝說道。
“閱讀從鄰居開始”
2024年,韓國女作家韓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爲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韓國作家。韓江的作品也讓韓國文學進一步走進中國讀者的視野。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副教授崔有學翻譯了她的多部作品,並與現場觀衆分享了他的翻譯心得。他認爲,韓江作品的詩意性來源於其對詩歌創作的堅持和對詩歌小說化的不懈努力。
東西則表示自己最近閱讀了韓江的《素食者》並由此引發聯想,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作家,都曾借用“變形”這一故事外殼來表達各自不同的體驗、不同的主題。他呼籲,中國讀者應該多關注近鄰韓國的文學作品。“有時候我們對於東盟國家和韓國的閱讀是不夠重視的,我們有些文學課都是從歐洲文學史開始,對於亞洲的閱讀往往從歐洲開始,我們要繞一個很大的彎才彼此知道對方的作家。比如說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可能韓國的讀者才注意到他。韓江在中國也是如此。這就說明我們的閱讀其實是不夠的,所以我曾經呼籲,閱讀從鄰居開始。”東西說道。
如今,人工智能越來越多地介入到文學創作中。李芝分享道,曾經有學生問她,“ChatGPT寫得更好,那麼我們寫作還有什麼意義呢?”李芝答道,如果寫作對你來說和約會、戀愛一樣重要,那就自己寫吧。如果你把寫作委託給人工智能,就像約會一樣,你會失去對情緒的控制。最終,我們分享的不是文字或詞彙,而是與世界和他人聯繫的能力。
“餘華的痛苦、莫言的幻想、韓江的倫理,甚至Z世代和人工智能算法的簡短句子——這些都證明文學依然是人類的語言。即使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學也從未失去其人性的聲音。”李芝相信,這種聲音正是韓中文學的共同根基、各自綻放的證明。
北京語言大學世界漢學中心主任徐寶鋒認爲,青年是中韓兩國的未來,也是亞洲的未來。“希望通過今天這樣的閱讀文學沙龍,讓中韓文學對話激發新的靈感和思想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