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察:“核能時代落幕”,德國電力靠什麼保障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昭東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任重】編者的話:“當其他國家考慮核能發電的未來時,德國卻徹底告別核電時代。”據德國《圖片報》報道,德國巴伐利亞州貢德雷明根核電站的兩座高達160米、由5.6萬噸鋼筋混凝土製成的冷卻塔於10月25日被爆破,這被看作德國“核能時代的落幕”。核電支持者擔心,德國消費者將面臨日益昂貴的電費賬單,德國能源密集型工業也將遭受打擊。那麼,德國爲何拋棄核電?這對德國的電力供給、能源轉型、經濟發展會帶來哪些挑戰?

“第一個放棄核電的主要工業國家”

比利時Euractiv網站稱,德國成爲第一個放棄核能發電的主要工業國家。核電已爲德國提供了約60年的電力。最初,德媒將核能發電稱爲一項重大創新。但在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就出現了抗議核電的活動。批評者認爲,處理核廢料十分棘手,而且沒有合適的儲存方案。

早在2000年,德國政府就計劃逐步淘汰核電。該計劃在默克爾擔任總理時期被改變,當時德國運行的17座核反應堆被允許繼續運行數年。但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促使德國下定決心放棄核能。默克爾政府最初計劃在2022年之前關閉核電站。然而,俄烏衝突及由此引發的能源危機迫使柏林推遲關閉核電站。德國最後3座核電站於2023年4月16日關閉。

《圖片報》稱,自核電站關閉以來,德國的碳排放量遠高於必要水平,因爲電力需求不得不依靠煤炭發電來滿足。德國政治的兩大目標——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以保護環境和逐步淘汰核能——是相互矛盾的。原因在於:核能能夠可靠地提供低排放的電力。

這也是許多國家持續發展核電的主要原因。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數據,目前全球有63座核電站在建設中,其中大部分位於亞洲。歐盟也有新計劃:斯洛伐克將建造新的巨型反應堆。波蘭也在建設該國首座核電站。10月中旬,波蘭總理圖斯克在社交媒體上發佈了一條消息:“波蘭首座核電站開工!”他還配上標籤:“我們不空談,我們行動。”圖斯克在視察建設工地時表示:“這裏生產的電力將滿足1200萬戶家庭的需求。”

歐盟將核能歸爲“綠色能源”。歐盟領導人表示,能源危機和歐盟對海外能源的依賴是尋求發展核能的主要原因,此外,核能“有可能使能源系統脫碳”,並“提供負擔得起的電力”。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歐洲對核能興趣的再度興起,出現在歐盟實現氣候目標、確保能源安全與提升競爭力的關鍵時刻。

路透社此前報道稱,歐盟委員會在一份行業投資需求分析草案中表示,歐盟各國已制訂計劃,到2050年將核電裝機容量從目前的98吉瓦擴大到109吉瓦。草案稱,這些計劃需要投資2050億歐元用於新建核電站,外加360億歐元用於延長現有反應堆的使用壽命。資金來源包括公共資金和私人資金。

去年,核能發電量約佔歐盟總髮電量的24%。歐盟各國長期以來在是否推廣核能以實現二氧化碳減排目標的問題上存在分歧。這場辯論的焦點在於法國和德國。法國以核能爲主要電力來源,而德國則一步步淘汰了核能。

電價高漲,能源密集型企業轉移生產線

從德國媒體Nius的Telegram頻道冷卻塔爆破相關報道下的評論來看,大多數德國民衆對放棄核電持反對態度,數百條評論中僅4條表示支持。其實,德國公衆的反對聲浪一直存在。兩年前,德新社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近2/3的德國人反對關閉剩餘的核電站,32%的人贊成在有限時間內延長其運行時間,33%的人支持無限期延長,只有26%的人支持立即關閉剩餘的反應堆。冷卻塔爆破當日,核電支持者在現場舉行了示威活動,他們擔心消費者將面臨日益昂貴的電費賬單。據環保組織WePlanet統計,自2011年以來,德國用戶已額外承擔了570億歐元的成本。

居住在漢堡的托馬斯對《環球時報》特約記者表示,他們一家四口居住的別墅一年的用電量約爲5000千瓦時,大概需要支付2000歐元的電費。10年前,這座別墅每年的電費不到現在的一半。

據“德國之聲”報道,2023年4月德國關閉最後3座核電站後,進口電量明顯增加。根據聯邦統計局公佈的數據,當年4月到6月,德國進口電量達185億千瓦時,創下1991年以來單季度進口電量的紀錄。

歐洲新聞臺稱,高昂的電價給工業生產帶來諸多問題。一些公司正在將生產線轉移到東歐,甚至亞洲。“德國製造”已經變得太貴了。能源危機重創德國經濟,目前已連續第三年陷入衰退。德國工商大會的數據顯示,德國企業破產數量在今年7月份達到12年來的最高水平,預計今年將有超過2.2萬家企業申請破產,平均每天超過60家。

德國工商大會發布的報告顯示,未來25年,德國爲能源轉型支出的金額可能達到約5.4萬億歐元。該組織警告稱,這將給企業帶來過重的負擔。德國工商大會主席阿德里安表示:“目前的政策無法有效管理能源轉型。”能源密集型企業正越來越多地將生產轉移到國外。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據北德廣播公司29日報道,德國政府的目標是,到2030年,德國80%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南德意志報》稱,目前,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風能和太陽能)佔德國電力供應的近57%。煤炭發電廠合計佔總發電量的20%以上,燃氣發電廠約佔16%。

不過,由於太陽能和風能過度依賴天氣,導致德國能源供應不穩定。近年來,德國電力供應商越來越多地通過從其他國家進口電力來滿足國內需求。對於電力供應商而言,從鄰國購買電力通常比運營國內那些成本相對較高的燃氣或燃煤發電廠更划算。德國是電力淨進口國。今年9月,德國共生產了34.4太瓦時(1太瓦時等於10億千瓦時)的電力,同時進口了1.88太瓦時的電力。進口電力主要來自法國、丹麥、荷蘭和挪威。

德國政論雜誌《西塞羅》等媒體甚至評論說,“德國模式已失敗。”儘管德國在發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顯著成就,但其國際聲望正在下降,並且國內經濟也逼近極限。

柏林經濟學者阿爾韋德·凱塞爾稱,德國能源供應不安全,風能和太陽能的波動性導致電力供應具有不確定性。由於發展可再生能源依賴補貼政策,能源轉型成本高昂,德國整體競爭力下降。

據“今日俄羅斯”電視臺報道,作爲歐盟最大經濟體,德國一直飽受能源成本飆升和經濟長期放緩的困擾。在俄烏衝突爆發前,德國嚴重依賴價格低廉的俄羅斯天然氣爲其工業提供動力。2023年,德國關閉了最後一座核電站後,大幅增加了電力進口。隨着歐盟致力於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柏林計劃投資200億歐元新建燃氣發電站,以逐步淘汰煤炭並維持能源供應穩定。

北德廣播公司稱,德國政府希望通過新建燃氣發電廠來確保能源安全。德國政府計劃新建裝機容量高達20吉瓦的燃氣發電廠,布魯塞爾方面計劃僅批准新增裝機容量不超過12.5吉瓦。德國《焦點》週刊稱,一項研究估算,這一計劃將使電力用戶每年額外支出高達1200歐元。

德國著名經濟學家斯特爾特告訴歐洲新聞臺,德國工業企業遭受的損失已無法逆轉。他說:“無風無陽光時,我們需要可靠的能源供應。現在我們關閉了核電站,還想關閉煤炭發電廠,剩下的只有燃氣發電廠了。”

能源專家彼得斯同樣認爲,單靠燃氣發電廠是無法降低電價的,它們的運營成本非常高。天然氣價格昂貴。此外,還有二氧化碳排放成本。從長遠來看,發電成本將達到每千瓦時15到20美分。彼得斯強調說,“這太貴了,我們會失去競爭力。”

在斯特爾特看來,核電站比燃氣發電廠更合適。他說:“我不支持逐步淘汰核電。我會盡一切努力扭轉淘汰核電的局面,重啓那些核電站。”     

“今日俄羅斯”電視臺稱,德國工業產出面臨壓力,要求撤銷該政策的呼聲日益高漲。德國核協會呼籲重啓反應堆。該協會稱:“德國的電力成本不再具有競爭力,並且正在威脅我們的經濟。如果德國能源結構中不穩定能源的比例持續增加,對電力進口或自產化石能源電力的需求將會增加。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會導致災難性的依賴。核電可以替代燃煤發電,而不會危及供電安全。”該行業機構呼籲:“現在正是做出正確決定、制定穩定可持續能源政策的時候。因爲去工業化、過高的電價、對電力進口的依賴以及不確定的供應狀況必須立即結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