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征服海外,韓流開始“去K化”

彭博社10月27日文章,原題:K-pop裏的“K”已“無聲”,而這並不是壞事    任何一個被孩子拉着反覆觀看《K-POP:獵魔女團》的家長,可能都會以爲“韓流”已經“征服世界”。事實上,K-pop(韓國流行音樂)在未來10年預計接近2000億美元規模的全球音樂市場中,仍有巨大的增長空間。隨着持續擴張,K-pop完全不必擔心會“脫離本源”。就像嘻哈音樂一樣,K-pop也可以在保持核心特質的同時,走向更加包容的全球化道路。

華納兄弟探索公司與韓國娛樂巨頭CJ ENM本月初宣佈的長期合拍韓劇計劃,是韓國影視內容在國際市場上持續保持熱度的又一最新例證。根據網飛數據,其超過80%的用戶觀看過“韓流”內容(K-content)。這股文化輸出浪潮不僅涵蓋影視,還包括音樂、美妝、飲食與時尚等領域,去年“韓流”總出口額超過310億美元,相當於韓國汽車出口總值的一半。

作爲一名長期觀察“韓流”的人,筆者見證了它從上世紀90年代的地方性現象,逐步成長爲全球文化力量。那時韓劇主要面向本土觀衆,偶爾出口至日本。進入21世紀,歌手Rain與電視劇《大長今》讓“韓流”在亞洲地區迅速走紅。

大概10年前,“韓流”真正實現了“起飛”。其影視作品製作規模變得更大、預算更高,拍攝地也延伸到海外。韓劇收視熱度甚至讓粉絲出現“追劇過度”的健康問題。同一時期,偶像團體防彈少年團等出道,電影《寄生蟲》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標誌着“韓流”全球巔峯時刻的到來。

首爾藝術與唱片經紀公司DFSB Kollective總裁趙伯尼(音)表示,進入本世紀20年代後,“韓流”正式進入“超越韓國製造”的階段。內容依然紮根韓國文化,但創作者未必是韓國籍或具有韓國血統。

由於韓國本土人口減少、市場增長有限,韓國文化產業必須面向海外拓展。許多韓國娛樂公司主動將目光投向全球80億潛在觀衆,而非僅限於國內5000萬人口。從音樂消費數據來看,K-pop已經走在全球化的前列。按照YouTube等社交媒體的粉絲數量計算,K-pop粉絲最多的來自印尼,其次是美國和菲律賓。韓國僅排在第4位,略高於泰國和巴西。

長期以來,全球只有美國、英國和瑞典三國的音樂出口持續大於進口。而根據相關分析,韓國已成爲第四個實現這一格局的國家。YouTube數據顯示,韓國用戶關注海外歌手與外國用戶關注韓國本土藝人的比例約爲1∶17。

這一趨勢也反映在內容創作上。彭博社去年對K-pop歌詞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首次有近半數的K-pop歌曲採用英文歌詞。HYBE公司創始人、防彈少年團的策劃者方時赫多次提出,爲征服海外市場,K-pop應當“去K化”。 這一觀點讓許多粉絲感到不安,但方時赫並不是要抹去K-pop獨特的音樂風格,也不是要摒棄那種以嚴格訓練體系爲基礎的藝人培養模式,而是一種語調上的轉變,用以強調K-pop的包容性。HYBE及其競爭對手正在向全球輸出這種經過驗證的“韓國式造星系統”。     

當我第一次觀看《K-POP:獵魔女團》時感到有些困惑:這是一部以首爾爲背景、由韓國角色主演、用英語講述、充滿西方敘事風格的動畫片。後來我意識到,它就像K-pop本身,是一種混合體——在北美視角下詮釋,卻蘊含着韓國的靈魂。正如華納兄弟探索公司與CJ ENM的合作所意味的那樣,未來的影視與音樂創作將由不同背景的人共同參與。能夠在如此多國家取得成功,這並非負擔,而是一種榮耀。(作者朱麗安娜·劉,朱迪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