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荷蘭人爲何熱衷於水上住宅

英國廣播公司10月28日文章,原題:荷蘭人爲何熱衷於水上住宅  面對日益嚴重的洪水和住房短缺,荷蘭人對漂浮房屋的興趣不斷提高。荷蘭在過去十年興起的漂浮社區,爲更大規模項目提供了成功案例。這類項目正在英國、法國、挪威落地,也進入了馬爾代夫等面臨生存威脅的島國。甚至還有人提出在波羅的海建設漂浮島嶼與小型城市的設想。

2022年,一場暴風雨襲擊了荷蘭城市阿姆斯特丹的Schoonschip漂浮社區。居民將自行車和長椅固定好,彼此確認食物和飲用水是否充足,隨後安坐室內,看着房屋隨着上漲的水位沿着鋼製樁基緩緩升起,暴雨停後又回到原位。Schoonschip社區由30棟水上住宅組成,位置靠近市中心渡輪站。居民共享汽車、自行車和本地食品。屋頂鋪設綠植和太陽能板,多餘電力可互售或上網。

“暴風雨反而讓我們感覺更安全,因爲我們漂浮着。”兩年前搬入這個社區的荷蘭電視製片人布倫說,“奇怪的是,世界各地對水上建築的重視都不夠。”據悉,荷蘭1/3國土低於海平面,對“水上居住”的概念並不陌生。阿姆斯特丹已有近3000艘登記船屋,且越來越多人入住新建的水上住宅。漂浮房屋固定在岸邊樁體上,與電網和下水道連接,結構與陸地房屋相似,只是地下室被混凝土船體替代,使房屋穩定漂浮。荷蘭的漂浮住宅多爲3層預製聯排房,採用木材、鋼材和玻璃。

隨着海平面上升和極端風暴頻發,漂浮社區成爲應對氣候變化的全新嘗試。在土地稀缺、人口密集的荷蘭,需求不斷增長。政府也在調整分區法規,推動水上建房提速。阿姆斯特丹市議員範·倫森表示:“水上住宅能利用多功能空間,更可持續地使用資源。”

荷蘭政府2006年啓動“留給河流的空間”計劃,允許部分土地被暴雨淹沒,以適應水位上升趨勢。專家估計,爲緩解住房危機,荷蘭未來十年需建設100萬套水上住房,可緩解土地緊缺壓力。荷蘭企業還在海外推動更多水上項目。Blue21正在波羅的海設計可容納5萬人的漂浮島,並通過海底隧道連接芬蘭與愛沙尼亞。Waterstudio也將協助馬爾代夫在首都附近建造可容納2萬人的漂浮住宅,小區下方設置人工魚礁,並利用深海冷水爲空調系統降溫。

當然,這些建築也有不足:強風、巨浪乃至郵輪駛過都會造成晃動。布倫說,剛入住時暴風雨會讓她猶豫是否上三樓廚房,“能從胃裏感覺到搖晃,不過現在已習慣”。此外,漂浮房屋需額外電力與排污設施,需要專用防水電線和水泵,一些項目甚至需重建微電網。 

水上住宅的優勢正在凸顯。Blue21聯合創始人德格拉夫指出,全球極端風暴頻繁,如果採用漂浮建築,本可避免去年歐洲洪災導致的重大人員與經濟損失。他表示:“洪水來臨時,人們通常逃向高地,但另一種方式是留在沿海城市旁,將城市延伸到水面。考慮到本世紀下半葉或有數億人因海平面上升而流離失所,我們必須現在擴大漂浮建築規模。”Waterstudio創始人奧爾特胡斯認爲,水上建築有望像電梯改變城市高度那樣,引領未來城市向水面拓展。“我們把自己視作‘城市醫生’,把水視爲療愈城市的良藥。”(作者希拉·魯賓,立夏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