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10月27日文章,原題:珠寶大盜最慘的時代 這是一個犯罪分子再也無法逍遙法外的時代。27日,法國警方宣佈逮捕了盧浮宮劫案的首批嫌犯。19日,一夥劫匪闖入盧浮宮,騎着摩托車帶着8件法國王冠珠寶“瀟灑逃走”,珠寶價值約1.02億美元。案發後,法國警方展開大規模行動追捕竊賊,監控錄像拍下了他們逃跑的畫面。警方在博物館內採集到嫌犯遺留在現場的DNA信息,鎖定了兩名有珠寶盜竊前科的嫌疑人並連續追蹤數日,於25日在其中一名嫌疑人企圖登機離開法國前將其逮捕。另一名嫌疑人也在塞納-聖但尼省被捕。
一切都在衆目睽睽之下
如今,攝像頭無處不在:無論是高速公路,還是鄉間小路,都處於嚴密監控之下;無論是火車、汽車、公交車,還是住宅門廊,都有一雙雙目光灼灼的“電子眼睛”警示着盜賊們莫要伸出“第三隻手”。即使罪犯能夠遁形一時,社交媒體的互聯互通也讓他們逃脫的難度呈指數級倍增——人們到處都留下數字支付的痕跡,網民們很容易就能通過社交媒體檢索到某人的面孔和姓名。
盧浮宮珠寶盜竊案印證了筆者的推論。劫匪在光天化日之下搶劫珠寶,然後迅速潛入巴黎其他地方。我讀到一篇報道,稱他們是“犯罪天才”,在入室盜竊時穿着顯眼的背心,還能夠毫不費力地將小型升降機停在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築之一盧浮宮旁邊。然而,在數字監控時代,他們還能藏身何處?天日昭昭,所有一切都在衆目睽睽之下。
法國警方每天都向公衆通報,劫匪被抓獲、贓物被追回的可能性看似渺茫。然而,到了上週週末,法國警察抓到了嫌疑人。這證明,之前的一些猜測可能誇大了盜賊的所謂“聰明才智”。逮捕盧浮宮珠寶大盜,不僅對司法和社會來說是個好消息;對於那些企圖鑽空子、盜取不義之財的犯罪分子而言,也敲響了正義的警鐘。
惡魔島越獄事件無法在數字時代再現
在2025年,歷史上的“江洋大盜”根本不可能“消失在風中”,1962年惡魔島越獄事件無法在數字時代再現。當時,3名男囚犯弗蘭克·莫里斯、約翰·安格林和克拉倫斯·安格林用從食堂偷來的金屬勺子,在監牢水槽下面的牆上挖了3年,挖通了一個直徑30釐米的洞,直通監獄的通風管道。同時,他們利用在庫房打掃工作的便利,偷走了50件看守的備用雨衣,還用從維修車間偷出的膠水,將手風琴的風箱改裝成充氣泵。他們通過學習圖書館的工程雜誌,用這些材料自制了救生筏和救生衣,並在某個夜晚從惡魔島監獄逃出,從此杳無音信。
對於惡魔島逃犯的下落,民間衆說紛紜。主流說法是,他們已經在舊金山灣溺亡,但也有人猜測他們改了名字,開始了新的生活。不過,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如果他們越獄的事情發生在今天,那麼當他們把自制逃生筏停靠在碼頭時,無處不在的監控探頭會立馬捕捉到他們的身影,隨後警察會將三人押送回惡魔島。
自1963年電視劇《亡命天涯》首播以來,美國人一直對理查德·金布爾醫生尋找獨臂人的故事津津樂道。影片中,主角理查德·金布爾平白蒙冤,被指控爲謀殺妻子的兇手,然而一起車禍讓他在押送過程中死裏逃生,從此他隱姓埋名、四處漂泊,尋找那個逃離犯罪現場的獨臂人,還要躲避窮追不捨的探長佈下的天羅地網……觀衆們都希望主角能說服探長:“我沒有殺死我的妻子。”但在科技時代,DNA會“開口”說服探長;在社交媒體時代,主角的追兇之路也不會如此艱辛——剃掉鬍鬚、改變髮色根本無法爲罪犯洗清罪名,“網絡偵探”們能利用大數據獲取罪犯的一手信息。因此,對2025年的逃犯而言,這座數字壘砌的高牆將是他們無法翻越的。
放棄犯罪幻想
不過,令人驚奇的是,還有一些跟不上時代的犯罪分子仍然天真地幻想,他們可以在犯罪後逃脫天網系統的追捕。或許在某個地方,有一夥騙子正在策劃一場複雜陰謀,他們確信自己能夠成功脫身,過上逍遙自在的生活。但現實是,即使他們逃走了,他們未來會去哪裏?他們將如何逃脫警方追捕?我懷疑他們自己也不知道。
數字革命把我們不少人都訓練成了“手機的奴隸”,但科技發展的另一面是警方能夠迅速逮捕罪犯,同時給潛在的罪犯以最強有力的警告。
你可以刪除你的臉書點贊和可疑的短信記錄,但在恢恢天網面前,任何人都無法真正躲藏。(作者馬修·亨尼斯,張琳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