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王軍】延宕已久的日本對美5500億美元投資機制出現新進展。作爲日美雙方今年9月簽署的貿易框架協議中的核心機制之一,兩國政府10月28日公佈了“日美投資聯合事實清單”,羅列在該投資機制下的“潛在”項目。該清單涉及能源、人工智能(AI)電力開發、AI基礎設施強化以及關鍵礦產4個領域的21個項目,涉及日美企業超20家。路透社28日分析稱,日本政府意在通過公佈企業名單向美方展現其履行協議的誠意,但此次公佈的項目僅停留在“潛在”層面,隱約反映出政府意向與企業實際情況未必一致。
“尚未決定執行投資”
據《日經亞洲評論》28日報道,在列出的21個“潛在”項目中,16項附有預估的“業務規模”,總額合計3934.5億美元,約佔整體投資計劃的71.5%。其中值得關注的項目包括由美國核能開發商西屋公司主導的核反應堆及小型模塊化反應堆建設,可能涉及三菱重工、東芝等日本工程企業。該項目“業務規模”最高可達1000億美元。
《華盛頓郵報》29日報道稱,美國政府已與西屋公司簽署800億美元核反應堆協議,這些反應堆將至少部分由日本提供資金。
清單中所提到日本企業主要集中在“AI基礎設施強化”這一領域,涉及日立、三菱電機、藤倉、TDK、村田製作所、松下等日本製造企業。但日本共同社28日報道稱,此次文件僅例舉了表示感興趣的企業的項目,尚未決定執行投資。
有分析認爲,此次文件的發佈正值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與美國總統特朗普舉行首次峯會,在日本經濟面臨美國關稅政策壓力的背景下,高市早苗試圖與美國總統構建更緊密的關係。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27日在接受《日本經濟新聞》採訪時表示,超半數資金可能投向電力和能源開發,預計將在年內確定首個項目。
“最終決定權在美方”
關於廣受關注的投資主導權問題,多家報道提到,此次投資計劃的最終項目決定權在美方。
路透社報道稱,雖然後續將由兩國協商是否落地成爲實際投資,但“最終決定權在美國”。野村綜合研究所的研究員28日分析稱,這一對美投資計劃最初是由日本政府向美方提出的,日本政府的設想是通過日本企業投資帶來“互利共贏”。然而,在日美關稅談判過程中,這一框架最終已經演變爲由美方主導。比如,投資最終決定權交由美國總統掌握、美國企業可以參與日本政府金融機構爲日本企業提供(出資、貸款、貸款擔保)的支持體系、美國政府可以從投資中獲得收益等,這些都使得該框架變得對日本不利且不平等。該分析認爲,雖然名義上投資對象是“日美共同推進的經濟安全領域”,符合日本國家利益,但實際情況更接近美國政府“服務美國製造業復興與擴大”的目的。
《紐約時報》27日報道稱,在確認投資項目時日本官員最擔憂美方可能選擇不符合日方戰略利益的項目,這將迫使日本做出艱難抉擇:默許,或拒絕並面臨關稅報復風險。
野村綜合研究所研究員的分析警示稱,雖然投資計劃正顯示出順利啓動的跡象,但這一投資框架是否不利於日本、是否損害日本的利益,還有必要在今後繼續嚴謹評估與檢驗。
“如果不拿出點文件,與美國的關係將難以爲繼”
“由於貿易協議中5500億美元的資金承諾,日本政府和企業正面臨在美增加支出的壓力”,《紐約時報》28日報道稱,反映出該計劃可能帶來的經濟重擔。路透社報道提到,一名日本政府相關人士在28日高市早苗與特朗普舉行會談期間,有些自嘲地解釋了發佈“事實清單”的原委,是因爲“如果不拿出點文件,與美國的關係將難以爲繼”。
自日美達成關稅協議以來,日本政府一直鼓勵有能力推進對美投資的企業積極表態。參與談判的政府高層曾透露:“如果能在特朗普訪日期間公佈首個項目,是最理想的。”當時也確實有企業表示有意參與,但最終首個項目的遴選仍因“時間不足”被迫推遲。主要原因是項目規模和內容必須達到讓特朗普滿意的程度,而投資架構複雜,企業需要額外時間評估風險。該官員坦言:“若投資回報率高,企業不需要政府推動也會自己做。難點在於如何讓企業覺得有必要參與這種複雜投資框架。”
據《日經亞洲評論》報道,特朗普在日本橫須賀表示,日本領導人告訴他豐田汽車“將在美國各地新建汽車工廠,總規模將超100億美元”。而豐田發言人對此回應稱,正在覈實該言論所指具體事項。
此外,日本媒體表示,高市早苗試圖通過落實投資承諾換取美方將關稅上限維持在15%,但計劃需要在2029年1月前完全落地,仍然存在執行壓力。目前看來,項目清單的公佈顯示了日方的姿態,但項目轉化爲實際投資仍需等待企業決策,回報率、政策環境等將是企業考量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