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時隔20年重返韓國,今年APEC有哪些看點?

【環球時報-環球網赴韓國慶州特派記者 邢曉婧 王聰】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三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將於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韓國慶尚北道慶州市舉辦,這是韓國時隔20年再度擔任APEC東道主。多名國內外學者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會議在多重背景下舉行,全球經貿格局深刻演變,亞太區域合作面臨新機遇與挑戰。面對複雜的國際局勢,作爲當今國際上最重要的多邊合作機制之一,APEC所搭建的寶貴平臺仍將發揮重要作用。

APEC時隔20年重返韓國,期待加強亞太地區合作

《環球時報》記者日前從釜山金海國際機場入境時看到,機場內佈置着大型APEC宣傳海報,設有拍照打卡點,身着古代韓國特色民族服裝的志願者羣體在出口處迎接、爲來訪者指路。從釜山經由蔚山,在前往慶州的道路沿途,記者注意到,“歡迎來到慶州”的標語隨處可見。一進入慶州,APEC的氛圍更是濃厚:街道兩側懸掛着APEC會議旗幟,大巴車身印着會議主題廣告,各類建築物外牆也張貼着巨型宣傳海報。

從2005年的釜山,到2025年的慶州,APEC時隔20年重返韓國。韓國《世界日報》評論稱,這在當下時代具有特殊意義。2005年APEC會議在釜山舉辦時,全球仍處於樂觀主義主導的時代。而如今的世界,正處於保守主義、地緣政治與技術霸權交織的動盪時期。在這樣的變革之中,今年的APEC會議“能否成爲自由貿易堡壘”面臨考驗。

文章認爲,韓國既是開放經濟的受益者,也應作爲多邊主義的守護者,在慶州再次明確“自由貿易與合作原則”。世界越是走向陣營化,APEC開放包容的機制就越顯珍貴。能否推動各成員國自願達成共識、相互呼應,必須成爲東道主韓國的重要目標。

“此次會議不僅標誌着韓國在經歷一段混亂後回到正軌,更具有迴歸多邊外交、全面啓動中等強國外交的深遠意義。“韓國全球戰略合作研究院院長、韓國外國語大學教授黃載皓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稱,韓國自APEC創立之初便是核心成員國之一,在當前多邊合作、自由貿易受到挑戰之際,慶州會議將成爲APEC功能性復甦與方向重置的關鍵轉折點。

APEC會議前夕,美國總統特朗普訪問日本並與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舉行首次面對面會談。韓聯社稱,韓國總統李在明和美國總統特朗普將於29日下午在慶尚北道慶州市舉行雙邊會談,這將是韓美首腦8月在華盛頓舉行會談後時隔近兩個月再次會晤。韓國總統辦公室表示,這是韓美兩國領導人史上實現互訪間隔最短的一次。

APEC會議期間,中美、中韓、日韓、韓美等國之間的雙邊和多邊互動受到廣泛關注。日本《朝日新聞》報道稱,高市早苗將於10月30日至11月1日訪問韓國慶州,出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日韓兩國政府正在協調10月30日舉行高市早苗與李在明的首次日韓首腦會談。美國夏威夷大學亞洲學系教授郝忠明(Eric HARWIT)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如果日韓首腦會談得以實現,預計雙方可能會避開歷史或領土問題,重點聚焦經濟與安全合作。

“APEC會議期間另一個值得觀察的動向在於,在多邊框架下,美國或將致力於加強與日韓的關係。”郝忠明稱,“美國總統會議前夕訪日意在向外界釋放一種信號——即便美日雙邊存在貿易爭端,兩國關係依然穩固。而在韓美會談當中,李在明需巧妙平衡——相較於保守派前任,他對改善與重要經濟夥伴中國的關係持更開放態度,但同時也希望鞏固與美國的安全同盟。”郝忠明同時表示,越南、智利等APEC中小經濟體,將如何積極推動維護多邊自由經濟秩序同樣值得關注。

韓國韓中聯合會會長、韓國龍仁大學中國學系教授樸勝贊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全球地緣政治風險交織,韓國期待藉助APEC會議推動中美、中韓或韓日等雙邊領導人會談取得實質性進展,而非僅停留於禮節性會面。

樸勝贊稱,韓國也希望通過主辦此次會議,提升自身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強化其區域主導力。近年來APEC機制作用有所減弱,區域合作框架面臨挑戰。韓國期待以慶州會議爲契機,加強亞太地區合作,爲未來區域發展奠定基礎。

關注人工智能治理和應對人口結構變化,APEC議題設置突出“與時俱進”

本次APEC會議以“共建可持續的未來——連接、創新、繁榮”爲主題。據韓聯社報道,韓國總統李在明以東道主身份主持會議。會議將分兩個環節舉行:10月31日的第一環節以“走向更加緊密相連、更具韌性的世界”爲主題,聚焦深化各成員之間貿易和投資合作的方案;11月1日進行的第二環節則圍繞“擘畫亞太發展願景,適應未來變化”展開,探討在人工智能(AI)發展、人口結構變遷背景下,挖掘亞太地區新增長動力的對策。

“與時俱進是APEC議題設置的一大特點。”南開大學亞太經合組織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亞太學會副會長劉晨陽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觀察過去三十餘年APEC議題的衍生和拓展即可發現,其議題設置總能緊跟區域合作的新趨勢,反映出絕大多數成員對參與亞太合作的興趣和利益訴求。

劉晨陽表示,今年設置的人工智能治理和應對人口結構變化議題反映了這種趨勢。人工智能屬於數字經濟範疇,是近年來的熱門話題,其背後不僅涉及技術層面,還涵蓋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等綜合問題,今年也是第一次成爲APEC會議中的主要議題。在此前會議中雖然就人口問題有所討論,但從未作爲一個單獨的議題出現。韓日等國在人口老齡化、少子化的問題上已經非常突出,導致其經濟發展由此面臨挑戰,同時其他一些經濟體也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面對同樣的問題,成員之間有共性,可以拿出來討論。

“從今年的核心議題設置不難看出,APEC總能尋找到成員之間具有合作空間的焦點領域,針對形勢變化,利用新的議題促使成員保持合作積極性,爲區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能。”劉晨陽表示。

馬來西亞-中國友好協會研究員、馬來亞大學中國研究所前副所長張彼得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今年APEC會議的核心優先事項之一是推進數字化轉型,其中尤其強調加強人工智能治理。張彼得認爲,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人類社會,既帶來巨大機遇,也引發重大沖擊。APEC完全有能力發揮引領作用,制定通用規範與標準以規避這些風險,確保人工智能的負責任使用。

美國斯坦福大學東亞研究方向講師丹尼爾·斯奈德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APEC搭建了一個寶貴的平臺,在當前形勢下,APEC仍能發揮重要作用:對抗排外主義、孤立主義、保護主義的蔓延,抵制全球體系的“碎片化”與威權主義的擴張。他認爲,APEC最顯著的優勢之一是其廣泛且包容的成員構成,同時吸納商界及其他非政府力量參與。與其他多邊或小多邊組織相比,APEC覆蓋地域範圍廣闊,且能應對各類當代議題,尤其是非安全領域的議題。

布特拉加亞願景凝聚共識,期待2026年APEC來到中國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40年亞太經合組織布特拉加亞願景》在2020年通過,圍繞貿易投資自由化、創新數字化與可持續增長三大支柱,提出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推進亞太自貿區建設、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等路徑,促進本地區繁榮。

劉晨陽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過去APEC成員之間的合作領域很寬泛,回首過去5年,成員對三大支柱領域的共識度比較穩定,基本可以圍繞三大支柱集中開展合作,相關度越來越高,實施的項目也越來越多。而且,這三大領域有利於拓展合作空間,通過在一些新的合作領域尋找新的合作增長點,以此保持向心力。

劉晨陽稱,APEC的一大突出特點在於,善於利用一些議題的交叉性和跨領域特徵,進一步擴大其合作的維度和空間,向三大支柱靠攏,而不是侷限在自身的狹義領域。這種合作的寬度、廣度和聯動效應,未來5年依然會加深。

2026年APEC將要來到中國。張彼得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經濟動盪加劇、地緣政治不確定性上升的背景下,慶州APEC會議有望傳遞出一種信號:團結與共同責任。面對全球逆風,通過合作、對話與創新,亞太地區完全能夠繼續保持全球最具活力、韌性最強經濟區域的地位。

他表示,作爲2026年APEC會議的主辦國,中國能夠爲亞太共同體注入智慧與力量。中國的智慧體現在,在全球不確定性中倡導開放與夥伴關係;而中國的力量則源於其在創新、綠色增長與互聯互通領域的實踐經驗。作爲橋樑搭建者與共同繁榮的推動者,中國具備戰略優勢,能夠爲打造更具活力、更可持續的亞太地區提供切實解決方案與合作願景。黃載皓也稱,繼慶州之後,中國也將舉辦APEC會議,這對設計未來亞太地區經濟治理的發展方向具有重要意義。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