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樊巍】10月24日,由大連海事大學智庫專家團隊編制的《南海航運安全與發展報告(2025年)》(以下簡稱《報告》)正式公開發布。該報告作爲全球首個基於大數據方法系統分析南海“港口、航線與貨物”航運三要素的綜合性研究成果,首次以客觀、完整的數據揭示了南海航運體系的真實運行狀況,深入分析了南海航運對全球貿易、能源穩定的重要作用,闡述了南海在全球貿易與區域合作中的戰略意義。相關專家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該報告用客觀事實有力地批駁了所謂的南海航行自由受到威脅之類的輿論炒作。同時,再次證明了中國是南海和平穩定的維護者和貢獻者。
一.南海年船舶通航量遠超其他航運區
南海水域面積約350萬平方公里,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南海作爲全球戰略水道,其航運態勢監測研究具有深刻的現實緊迫性與戰略價值。據瞭解,《報告》聚焦在港口、船舶和重要戰略物資三個方面,主要基於AIS數據對南海港口及水域的船舶活動進行系統性監測與分析。
《報告》顯示,南海承載着全球40%船舶掛靠量,是34%的液化天然氣和40%原油海運的必經通道。2024年數據顯示,南海年船舶通航量遠超地中海、加勒比海等傳統航運區,不僅串聯中日韓、東盟、澳洲和非洲四大經濟圈,更承載着中國大部分的能源進口對外貿易貨物流轉,其穩定直接關乎全球供應鏈安全。
《報告》執行主編賈鵬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稱,南海水域彙集29個主要港口、14條海上航路,途徑航線通達全球所有的重要貿易區,集裝箱、油氣等貨品中轉量位居全球前列。南海海域港口的“船舶密度”是加勒比海的7.5倍、波羅的海的3倍,地中海的1.5倍,彰顯其作爲“超級縫合線”在全球化裂變時代維繫產業鏈穩定的不可替代性。
“這份報告提出的‘南海是超級縫合線、安全壓艙石和物資生命線’新概念,對於國際社會研究和觀察南海有着非常有價值的參考。”北京大學海洋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主任胡波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南海穩定關乎全球經濟發展,但各方存在過度反應。
“數據顯示,儘管南海長期是地緣熱點,海洋爭議摩擦不斷,但這些摩擦並未影響到南海的航行及飛越。中國作爲南海局勢最大利益攸關方和負責任大國,長期重視維護南海通道暢通,正爲南海海上安全穩定作出越來越大的貢獻。”胡波稱。
“這份《報告》是全球首個基於大數據研究方法,從‘港口、航線和貨物’三要素系統分析南海海上交通的成果,具備客觀、完整與創新性。”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原所長、中國海洋法學會常務副會長張海文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報告用大數據客觀地展示出南海海上交通的繁榮景象,用事實證明了南海海上航行是自由的,南海航行安全是有保障的。
二.中國島礁設施爲航運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在港口方面,《報告》顯示,從 2024 年環南海主要港口掛靠總次數來看,新加坡港以絕對優勢領跑,其年掛靠量遠超我國廣州港、深圳港及東盟主要港口,凸顯其“超級樞紐”地位。我國港口中,廣州港、深圳港、香港港憑藉珠三角產業集羣支撐,形成區域次樞紐;東盟港口如胡志明港、巴生港則依託製造業出口與資源運輸躋身前列。
在航線方面,《報告》指出,南海航路以西南-東北向爲主,分爲東線、中線和西線,中線爲主要國際航線,連接中國沿海、東南亞及全球重要港口。南海周邊多個重要海峽如臺灣海峽、巴士海峽和民都洛海峽構成國際航運樞紐,航道密集繁忙。其中,2021-2024年南海水域排名前十的主要航路與熱點港口分別爲蛇口港-新加坡港、新加坡港-寧波港、廣州港-新加坡港、 新加坡港-天津港、新加坡港-香港港、寧波港-新加坡港、新加坡港-廣州港、舟山港-新加坡港、新加坡港-青島港、天津港-新加坡港,這些主要航路、港口與南海水域的西線、中線、東線共同構成了南海水域船舶習慣航路與熱點區域。
此外,《報告》還對船舶交通流量進行了分類分析,《報告》基於AIS數據分析稱, 2021-2023年在南海活動的船隻以巴拿馬、利比里亞、馬紹爾羣島、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國家或地區的船舶佔據主導地位。而從船公司的角度來看,2021-2023 年馬士基船舶數量最多,萬海航運、地中海航運、陽明海運等船舶數量逐年增加。
南海航運業繁榮,船舶交通量大,航線密集,已成爲全球重要的海上貿易通道。《報告》指出,爲保障航行安全,南海建立了完善的航行管理體系,包括船舶交通管理系統、自動識別系統、船舶報告制度及引航服務,有效提升航行效率和安全保障。其中,中國交通部南海救助局及其12個所屬機構形成空中、水面、水下三位一體的應急救助體系,提供快速高效的搜救服務,確保遇險船舶和人員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還通過船舶軌跡大數據,客觀印證中國島礁設施重要的民用價值,其主要體現在永暑礁、美濟礁的救助響應時效縮短,成爲國際航運安全的公共產品。賈鵬表示,這打破西方主導的“航行自由敘事”,爲“海洋命運共同體”提供實證支撐。
“中國構建起完善的航行監管與服務系統,涵蓋船舶交通管理等多維度,同時南海救助局打造現代化應急救助體系,爲航行安全築牢根基,南海已成爲全球航運‘安全壓艙石’”。《報告》執行主編匡海波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全球經濟影響方面,研究發現南海是全球海運“物資生命線”,承載關鍵大宗物資運輸顯著份額,且航運發展動能強勁、全球影響力持續增強,是支撐全球經濟運轉不可或缺的海上動脈。
三.南海是保障戰略物資運輸的生命線
此外,該《報告》還重點對南海水域重要戰略物資的運輸量進行了監測分析。《報告》顯示,南海水域作爲全球重要的國際航運通道,承載着油氣、礦石和糧食等大宗商品的跨國運輸,連接了全球主要產地與消費市場。
其中,在油氣運輸方面,南海主要承載來自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卡塔爾等中東國家,和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油氣資源, 進口國則以中國、日本和韓國爲主,中國需求尤爲突出,是最大進口國,每年約有1800萬桶/日的原油和凝析油通過南海及泰國灣運輸,佔全球海上石油運輸總量的40%左右。新加坡港等南海範圍內港口作爲全球油氣中轉和儲運樞紐,其運營安全對全球能源供應鏈至關重要。南海運輸通道一旦因地緣衝突或自然災害受阻,將對全球能源安全和市場穩定造成顯著影響。
礦石運輸以澳大利亞和巴西爲主要出口國,出口礦石通過南海輸往中國、韓國、日本等亞洲國家,其中中國佔據絕大部分進口量。2024年,全球15.13億噸鐵礦石海運量中,中國進口量佔全球近八成。南海運輸通道的暢通直接關係到全球鋼鐵產業鏈的穩定,一旦中斷將引發國際礦石價格劇烈波動。南海水域沿岸重要港口如中國的防城港、湛江港和馬來西亞關丹港等,既是主要進口中轉站,也是區域礦石貿易樞紐。保障這些港口和運輸通道的安全,對全球礦石市場和下游產業至關重要。
糧食運輸則以美國、巴西、阿根廷等美洲國家爲主要出口地,經南海輸送至中國、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國家,滿足亞洲地區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巴西大豆出口至中國約75%需經南海,一旦通道受阻,替代渠道難以彌補供應短缺,直接威脅中國及周邊國家糧食安全。南海沿岸的廣州港、越南胡志明港和新加坡港等是全球糧食運輸網絡中的重要樞紐,保障其順暢運營對於維護國際糧食供應鏈的安全至關重要。
“南海不僅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命脈,更是全球能源、礦石和糧食供應鏈的關鍵環節。” 匡海波表示,從全球大宗物資貿易視角出發,經由南海運輸的原油、天然氣和大豆分別約佔全球海運總量的40%、34%和21%,顯示出南海是保障世界能源、糧食等重要大宗物資運輸的生命線。同時,通過對南海油氣、礦石和糧食運輸的起訖點分析發現,其戰略和經濟影響輻射全球六大洲的67個國家和地區。作爲全球海上“物資生命線”,南海的暢通不僅直接關係到東亞主要能源消費國的安全,也對全球經濟穩定和貿易格局具有深遠影響。
“確保南海航道的安全和暢通,是維護全球大宗商品供應安全和市場穩定的基礎。面對地緣政治風險、自然災害等潛在威脅,加強國際合作、提升通道安全管理和港口防護能力,是保障全球供應鏈穩定的共同責任。”匡海波稱。
“南海是關鍵的能源、礦石和糧食的重要運輸通道。南海航行自由和航行安全,對於暢通世界貿易往來、維護和促進各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發揮着極其重要的作用。”張海文認爲,此次中方發佈的研究成果意義重大,再次證明了中國是南海和平穩定的維護者和貢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