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報告稱,東南亞成美國電子垃圾傾倒場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據美聯社22日報道,總部位於西雅圖的環保監督組織“巴塞爾行動網絡”(BAN)近日發佈最新報告,揭露美國每年有數百萬噸廢棄電子產品被運往海外,其中大部分流向了尚未具備安全處理有害廢棄物能力的東南亞發展中國家。

BAN發現,至少有10家美國公司存在向亞洲和中東國家及地區出口廢棄電子產品的行爲,該組織將這一現象稱爲“隱形的電子垃圾海嘯”。“這場新的、幾乎不可見的電子垃圾海嘯正在發生……它在爲電子回收行業帶來豐厚利潤的同時,將大量美國廢棄電子設備祕密出口到東南亞,在有害的條件下進行處理”。報告稱,每月約有2000個集裝箱(約3.3萬噸)的廢舊電子產品從美國港口運出。BAN的報告還提到,許多裝載電子垃圾的集裝箱運送目的地,是已根據《巴塞爾公約》禁止進口此類廢棄物的國家,而該公約的核心宗旨正是遏止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尤其是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爲規避多國監管,這些貨物(電子垃圾)常被“錯誤”申報爲“原材料”或“可回收物”等,而非真實的電子廢棄物。對此,美聯社援引評論人士的觀點直言:“美國的電子垃圾加劇了亞洲的環境負擔,這本質上是一種‘垃圾殖民主義’。”

與此同時,美聯社還指出,隨着電子產品更新換代速度不斷加快,全球電子垃圾的增長速度已達到正規回收速度的5倍。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ITU)及其研究機構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趨勢——2022年,全球產生的電子垃圾量已創下6200萬噸的紀錄,預計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進一步增加至8200萬噸。(白雲怡)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