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陳子帥】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於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連日來,國際社會深切緬懷這位享譽世界的科學家。
“楊振寧憑藉對數學美學的敏銳感知,揭示了自然界中令人驚訝的微妙之處。”美國《紐約時報》回顧稱,楊振寧於1956年和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定律,二人也因此共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著名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稱楊振寧是20世紀物理學界的“卓越設計師”,與愛因斯坦和狄拉克齊名。“他能將不起眼的計算轉化爲微型藝術品,將深刻的理論構想昇華爲傑作。”
新加坡《聯合早報》稱,學界現在多認爲,楊振寧最重要的成就是他1954年和美國物理學家米爾斯一起提出的“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這一工作被物理學界視爲20世紀後半葉理論物理的巔峯成就。《聯合早報》表示,不少人建議應再次授予楊振寧諾貝爾獎,但因爲諾獎規定每個人只能在同一個領域獲一次獎而無法實現。
據彭博社報道,楊振寧在芝加哥大學深造期間,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費米的稱讚,費米將他推薦給了“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應奧本海默之邀,楊振寧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工作了17年,結識了愛因斯坦、戴森等科學家。奧本海默評價楊振寧的研究工作“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基礎概念上的簡潔性,以及出色的分析能力”,“同時,他還有好的品味、剋制力和批判性判斷力,這對於如此年輕的科學家而言,實屬難得。”
楊振寧一直在推動中國及全球的科學與教育事業發展。據新加坡《海峽時報》報道,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網站顯示,楊振寧教授一直是該校科研項目的堅定支持者。
1986年,楊振寧在新加坡倡導興辦了“陳嘉庚青少年發明獎”。陳嘉庚基金會在緬懷楊振寧教授時表示,楊教授當初構想設立該獎項,旨在鼓勵年輕人批判性思考、勇於發明創造,不被考試壓力所束縛。該基金會在19日的聲明中說,“近40年來,該獎項惠及無數年輕人,播下了科學探索的種子,點燃了創新的火種。他對教育的熱忱及高瞻遠矚的精神,將永遠激勵後人。”
中國的各大高校、研究機構紛紛悼念。清華大學發文緬懷道:“在一個多世紀的歲月裏,楊振寧先生取得了峙立如嵩、博觀如海的學術成就,書寫了功在世界、心懷家國的雋永篇章。他既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世界;他帶動世界瞭解中國,更推動中國走向世界。”西湖大學發表《先生已入星河》的文章深切悼念說,楊振寧“爲無數後輩點燃了追求科學的信心與勇氣”。
著名雕塑家吳爲山2021年撰文回憶爲楊振寧塑像的經歷:“上世紀90年代初,我開始了爲中華傑出人物塑像的文化工程。當然,楊振寧先生是我十分希望要塑的對象。”文章提到第一次爲楊振寧塑像的經歷:“楊振寧先生一會兒微笑,一會兒嚴肅,一會兒沉思,他甚至說,‘你可以摸我的頭,你可以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