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世界中國學研究 豐富人類文明百花園(和音)

中國學是歷史中國之學,也是當代中國之學。不斷推進世界中國學研究,有助於國際社會更好理解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促進文明交流互鑑

第二屆世界中國學大會於10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舉行,約500位海內外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圍繞“世界視野下的歷史中國與當代中國”展開深入探討。在對話交流中,“學術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爲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愈發清晰可辨,中國道路的文明內涵、經驗啓示和世界意義得到深刻闡釋。

世界研究中國的熱情由來已久。從傳統研究視角到全球學術對話,越來越多國家的學者開始關注中國、研究中國,共同爲世界中國學研究拓展視野、增添智慧。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世界中國學研究。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提出“推動海外中國學研究”。2023年,習近平主席向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致賀信,強調“不斷推進世界中國學研究,推動文明交流互鑑,爲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爲促進世界中國學繁榮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作爲跨文化的學術實踐,世界中國學天然具備聯通中外文明的屬性。中華文明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鑑中不斷髮展,中國學也在世界不同文化的闡釋中生髮、豐富。許多學者將世界中國學稱爲“中外交流之學”“文明互鑑之學”,就是因爲它既有根植於中華文明的中國敘事,也有豐富多元的他者視角,併爲二者搭建了互學互鑑、互促共進的交流橋樑。正如2023中國學貢獻獎得主、加拿大歷史學家卜正民所言:“世界中國學的‘世界’二字強調克服文化間的交流障礙,倡導通過增強彼此認知來彌合國與國、文明與文明之間的認知鴻溝”。不同文化背景、學術傳統、研究方法在中國議題上碰撞交融,不僅有助於向世界講清楚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還能在闡釋中國的過程中增進不同文明的相互理解,豐富人類文明百花園。在全球學術界對“何以中國”的多元迴響中,世界中國學日益成爲人類追索知識多樣性、促進文明和合共生的思想園地。

中國學是歷史中國之學,也是當代中國之學。近年來,世界中國學的熱度與日俱增,折射出各國對當代中國認知更新的迫切需求。不少學者通過研究中國來更好地觀照自身、理解世界,更好地把握時代脈搏、洞察未來趨勢。當前,中國正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國式現代化超越“古今中西之爭”,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研究者都極具吸引力。從高質量發展到新質生產力,從共建“一帶一路”到四大全球倡議,中國熱詞日益成爲各國學者研究的對象。實現現代化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世界中國學不斷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有助於進一步豐富世界現代化理論,爲各國走好現代化之路提供借鑑參考。“中國是一部‘開放之書’”“中國學研究幫助我們更好地與各國和諧共處、合作共贏”“越是深入認識中國式現代化,越對現代化的未來有信心”……學者們的感嘆,道出了推動世界中國學研究的時代意義。

溯歷史的源頭才能理解現實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識當今的中國,有文明的互鑑才能實現共同的進步。面向未來,不斷推進世界中國學研究,有助於國際社會更好理解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促進文明交流互鑑,爲破解時代難題、實現共同發展啓迪智慧、凝聚共識,爲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思想和文化力量。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