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埃及特派記者 黃培昭 環球時報記者 李萌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唐陸一】“戰爭真的結束了嗎?”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5日對加沙停火協議的有效性提出疑問,稱特朗普爲實現停火提出的“20點計劃”僅有少數條款得到落實,包括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是否會解除武裝、加沙地區未來由誰來治理在內的核心問題仍待解決。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14日警告稱,若哈馬斯拒絕解除武裝,“一切都將崩潰”。同一天,美國總統特朗普威脅稱,若哈馬斯不解除武裝,美國或將採取軍事行動。路透社稱,第一階段加沙停火協議於9日正式生效後,停火局勢的維持仍面臨多重障礙。阿聯酋《國民報》評論稱,各方都應避免重蹈覆轍,否則當前取得的所有進展都可能付之東流,“巴勒斯坦民衆需要穩定與安全,而非更多流血衝突”。

“脆弱的停火協議”
英國《衛報》15日報道稱,以色列政府當天確認,在哈馬斯14日晚移交的4具被扣押人員遺體中,有3人被確認爲以色列人,第四人身份存疑,“脆弱的加沙停火協議得以維持”。
據路透社報道,此前,以色列方面指責哈馬斯未按達成的停火協議及時移交所有被扣押人員遺體,威脅暫停開放埃及與加沙之間的拉法口岸,還要把允許進入加沙的人道主義援助卡車從600輛減到300輛。
報道稱,在以色列與哈馬斯完成最後20名以方在世被扣押人員與近2000名在押巴勒斯坦人交換環節後,哈馬斯移交28具以方被扣押人員遺體便成爲結束衝突的關鍵。截至15日,哈馬斯移交了8具遺體,仍有至少19具遺體下落不明。
根據美國提出的停火第一階段協議,所有被扣押人員無論生死都需要在13日前全部互換;若未完成全部互換,哈馬斯需共享被扣押人員遺體的位置信息。對此,哈馬斯方面表示,加沙被大規模破壞導致遺體找尋工作進展困難,還有部分遺體位於以軍控制區內。
以色列公共廣播電臺稱,在收到最新4具遺體後,以色列政府態度“大轉彎”,表示將按原計劃於15日當天開放拉法口岸並恢復人道主義援助。
不過,以安全官員告訴媒體,拉法口岸15日當天保持關閉。以《新消息報》也援引安全官員的話稱,拉法口岸可能會持續關閉至16日,最終開放日期尚不明確。土耳其《新黎明報》評論稱,對於拉法口岸是否開放的矛盾報道凸顯了加沙恢復人道主義援助時間的不確定性。
“聽起來,以色列還要打100年的仗”
儘管特朗普13日在以色列議會演講時宣稱“新中東歷史性的黎明”已經到來,但據CNN、《衛報》等多家媒體分析,真正實現加沙停火還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眼下的關鍵便是哈馬斯是否會解除武裝以及以色列何時完全撤軍。
據法新社報道,特朗普14日在白宮稱,若哈馬斯拒絕解除武裝,“我們就會替其解除武裝”,且“不排除採取武力手段”。不過,特朗普沒有透露美方計劃採取何種方式實施“解除武裝行動”,也沒有說明給予哈馬斯的最後期限,僅稱時間將是“合理的”。
與此同時,內塔尼亞胡在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採訪時表示,若哈馬斯拒絕解除武裝,“一切都將崩潰”。當被問及何時宣佈新一輪巴以衝突結束時,他說,以色列必須保持“自衛能力”。對於上述回答,CBS記者評價稱,這聽起來像是“以色列還要打100年的仗”。
路透社稱,目前以色列國防軍仍駐紮在加沙部分地區,哈馬斯也重新在加沙街頭部署武裝人員。沙特《中東報》分析稱,以色列與哈馬斯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根本性矛盾,這使停火協議的落實充滿挑戰。
根據停火協議,哈馬斯需摧毀所有“軍事和進攻性基礎設施,包括地下隧道和武器生產設施”。據CNN分析,哈馬斯雖表示願意移交加沙治理權,但始終迴避解除武裝,後者恰恰是以色列的核心訴求。以軍目前仍控制着加沙一半領土,並表示在多國部隊部署後纔會進一步撤軍。雖然以色列方面接受停火協議中撤軍以及“不佔領或吞併加沙”條款,但以方再三強調撤軍將以哈馬斯履行解除武裝、加沙實現非軍事化等條款爲前提。此外,內塔尼亞胡執政聯盟中的極右翼團體強烈反對以軍撤出加沙,此前甚至呼籲鼓勵將巴勒斯坦居民驅離加沙,以建立猶太人定居點。
加沙重建困難重重
在持續兩年的戰火中,由於以軍的持續襲擊和圍困,加沙地區的人員傷亡以及該地區民衆經受的嚴重饑荒牽動着國際社會的神經。停火第一階段協議簽署後,加沙民衆的生活現狀如何?
根據土耳其阿納多盧通訊社發佈的一組照片,以軍撤出加沙南部汗尤尼斯後,隨着部分國際援助物資進入,當地居民開始逐漸恢復日常生活,市集攤位在城市被毀建築物之間重新開放,少量的新鮮蔬果被擺放在攤位上。
世界糧食計劃署14日表示,目前有137輛載有援助物資的卡車進入加沙地區,車上裝載的食物和物資足夠維持當地民衆“至少3個月的基本生活”。
半島電視臺15日報道稱,加沙地區恢復正常生活之路仍然漫長。在戰火中失去居所的加沙居民哈賈斯說:“這裏沒有基礎設施、電力、水源,任何適合生活的東西都沒有。加沙民衆悲痛欲絕。”
據《衛報》報道,自2023年10月7日以來,加沙地區總死亡人數超過6.7萬,其中大多是平民;另有近17萬人受傷,總傷亡人數約佔加沙地區戰前230萬人口的10%。此外,以軍襲擊導致加沙約25萬棟建築中的78%受損或被毀,這也讓約210萬人流離失所。
《衛報》分析稱,儘管美國承諾“重建並振興”加沙,但其沒有提供實現這一承諾的關鍵細節。美國爲加沙推出“馬歇爾計劃”的可能性不大,加沙地區重建困難重重,且美國提出的停火方案尚未吸納任何有公信力的巴勒斯坦方人員,“難以真正惠及巴勒斯坦社會”。CNN強調稱,巴勒斯坦國能否建立是徹底結束巴以衝突的最關鍵問題之一,目前尚有諸多障礙制約這一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