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視角重估中國學的當代意義——第二屆世界中國學大會側記

【環球時報赴上海特派記者 馬晴燕】時隔兩年,黃浦江畔再次迎來中國學發展歷程上的重要時刻。第二屆世界中國學大會於10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這場以“世界視野下的歷史中國與當代中國”爲主題的學術盛會,邀請了約500位海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大會從學術層面貫通曆史中國和當代中國,深入交流中華文明的賡續和創新,探討中國道路的文明內涵、經驗啓示和世界意義。與會中外嘉賓和媒體記者們乘遊船緩緩行駛至黃浦江心,外灘百年曆史建築與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現代剪影交相輝映,恰如中國學研究中“傳統的賡續”與“現代的創新”這一對核心命題的展演。

從過去到現在

中國學都是“世界學”

“羣賢畢至”——許多媒體用這個詞形容盛況空前的世界中國學大會,出席會議和論壇的不僅有高級官員、前政要、國際機構的代表,還有全球50多個國家的中國學專家。這不僅是一場學術盛會,更是一座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橋樑: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讀懂中國。

從過去到現在,中國學都立足於全球敘事。從馬可·波羅的遊記,到利瑪竇與中國士大夫的交往,再到1814年法蘭西學院設立首個漢學教席,中國學的發展本身就是一個融通中外的過程,也不斷對世界文明互鑑產生深遠影響。

此次大會爲中外學者構建了一個高級別平等對話的平臺,體現了中國學核心精神:在交流與闡釋中,實現文明的互鑑與共同進步。正如意大利前總理普羅迪在大會開幕式上所說,在“去全球化”抬頭、貿易保護主義衝擊多邊機制的背景下,世界迫切需要溝通合作的聲音,以此重建信任,而這正是世界中國學大會此時召開的特殊意義。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社會學系榮休教授高棣民表示:“中國學在美國已從邊緣學科成爲顯學。”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大學文學院中文系主任阿尤布·撒勒塔史呼籲,漢學研究應被視爲“全人類的學科”,而非某個國家、地區或羣體特有的學科。這場盛會表明,以尊重文明多樣性爲基因的中國學,正成爲全球學者共同致力打造的一門世界性學問。

從吸引到需求

中國學研究邏輯的變遷

“我與中國學的緣分從對漢字的好奇開始。漢字的獨特性、詩性和文化厚度,讓我走上漢學之路。”法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中文系榮休教授、首任法國國民教育部漢語總督學白樂桑的這番話,代表了許多外國學者從事中國學研究的最初動力:對古老東方文明的純粹興趣。

時至今日,這樣的動力仍具有代表性,但它早已不是“漢語熱”在全球升溫的唯一理由。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副教授阿克塔莫夫·伊諾肯基說,現在俄羅斯學生想留學中國,所需的漢語水平“門檻”比十幾年前高很多,漢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範圍也明顯拓寬,更多畢業生進入經貿或其他非人文研究領域。

今天的中國對於世界而言,遠非像過去那樣陌生和“神祕”,爲何世界對中國學研究的熱情卻有增無減?巴基斯坦國立科技大學中國學研究中心主任賽義德·哈桑·賈維德認爲,這是因爲跟以前相比,世界更需要中國,中國與世界聯繫如此密切、相互影響如此深刻,世界上沒有人可以忽略中國。

很多學者從中華文明的“基因”中尋找中國發展的答案。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教授何廣思認爲,中國的世界觀源於“天下大同”理念,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理念與其一脈相承。還有學者發現,中國的全球治理倡議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下爲公”理念的深厚滋養。正是這些中華文明的魂脈鑄就了當今的中國,支持中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蹟,也將深刻影響未來中國的行爲模式。

在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提高的現實背景下,中國學爲全球南方提供了一種經過實踐檢驗的非依附性選擇。中國學研究從過去單純的歷史研究,演進爲對當代中國發展模式的深入探索。可以說,當代中國學研究熱潮的背後是一種更強大、更豐富的邏輯支持。

從數智到青年

中國學研究的新視野

本屆大會舉行了5個平行分論壇,議題分別是“從世界看中國:文明的賡續與創新”“中國式現代化的學理分析和經驗啓示”“多學科視域下的世界中國學知識體系”“數智時代的世界中國學:機遇與挑戰”“青年與世界中國學的未來”。這些議題設置充分反映出中國學研究範疇的時代性拓展——從古老的敦煌文獻延伸到“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並融合了多學科研究方法,這揭示了中國學研究範式的深刻轉型。

大會15日閉幕前,由北京外國語大學、國家圖書館、上海社科院、北京語言大學會同近百位海內外專家聯合發佈的54部“世界中國學研究推薦書目”(2005—2024),跨越多個國家和領域,以各自獨特的視角,勾勒出中國學研究廣度與深度的飛躍。其中,國外青年學者研究成果有10部。馬碩(俄羅斯)所著《古代中國的帝國網絡:中華帝國在東亞南部的建立》,跨越2000年探索古代秦漢版圖擴展的祕密;奧利弗·施廷克爾(巴西)的《後西方世界:新興大國如何重塑全球秩序》,則將目光投向今日中國,探討中國智慧如何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啓發全球治理新方向。

此次大會期間,青年研究學者的“出鏡率”令人矚目。流利的中文、開放的思維、新銳的觀點、積極的交流,這些年輕人將世界中國學研究的接力棒穩穩地接到了手中。北京外國語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席格倫表示,隨着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位置越發重要,中國學研究承擔着關鍵使命——針對這些動態提供嚴謹、精準且易於理解的解析。青年學者在推進該使命方面有獨特優勢,他們採用跨學科研究方法、熟練運用數字技術、與不同羣體交流互動,成爲連接學術研究與全球對話的橋樑。

從張江到上博

中國學的“穿越”之旅

在會場外,上海這座城市也以它將創新與傳承融爲一體的能力,詮釋着中國學不斷被豐富的當代意義。10月13日下午,從未來感十足的機器人創新中心,到承載歷史的上海博物館東館,與會國際嘉賓踏上了“中國式現代化”主題參訪活動的旅程。

“這種感覺非常美妙,就像從未來穿越到古老歷史當中。”突尼斯迦太基大學講師本·赫力法·法杜娃一邊在上博展廳觀看中國文物,一邊回味在張江機器人谷“模力社區”的所見所聞。在那裏,百臺形態各異的人形機器人同時訓練的場面,讓在場的國際學者讚歎不已。

這些機器人在工程師的指導下進行着倒飲料、疊衣服、分揀藥品等精細操作訓練。新南威爾士大學榮休教授、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院士李木蘭難掩興奮之情。“真是太棒了!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離接觸機器人。”她表示,中國對人工智能這一新興領域的大力投入和長期規劃令她印象深刻。

這片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機器人產業創新高地,是“中國智造”能力的生動註腳。面對媒體,瑞典跨國和平與未來研究基金會創始人揚·奧貝里建議更多西方人親自來中國,因爲“僅憑西方媒體的報道無法瞭解真實的中國”。

上海博物館之行彷彿帶着各國學者穿越了古今文化之門,當他們站在青銅器、瓷器前,他們看到的不僅是文物本身,更是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的生命力。

從城市到園林

中國學的沉澱樣本

作爲本次大會另一條主題參訪活動的路線,部分與會專家學者走訪了徐匯濱江黨羣服務中心和豫園。

徐匯濱江黨羣服務中心成爲學者們觀察中國基層治理的微觀窗口。作爲連接政府與市民的橋樑,黨羣服務中心集中體現了“以人民爲中心”的治理理念。工作人員說,這不是徐彙區的獨創,“在上海,每個區都有類似的黨羣服務中心”。一路都在認真記筆記的英國作家、研究員及政治活動家卡洛斯·馬丁內斯表示,讓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位市民都可以享受這裏提供的優質設施,他認爲各國在這方面都可以向中國學習。

德國萊比錫大學漢學系教授、孔子學院德方院長柯若樸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徐匯濱江建設和德國一些老工業區的改造“非常像”,只是規模要大得多。

作爲上海老城廂的文化地標,豫園承載着歷史與記憶,而它的保護和更新則成爲城市治理的典型案例。學者們在這座古典園林中感受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見證了將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現代城市發展理念有機結合的成功樣本。

兼容幷蓄恰恰是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之一。中國發展越來越能引起世界共鳴,中國的制度優勢和治理優勢也更多地被世界看到,這也是中國學研究的當代意義之一。世界中國學大會爲中國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寫下了一個生動註腳,它積極回應着世界對中國文化和理念的認同和支持,並期待更多同行者的加入。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