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考慮強制中企轉讓技術,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三個“反對”闡明立場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李萌】“歐盟正在考慮強制要求在當地運營的中國企業向歐洲公司轉讓技術,以積極推動歐盟產業更具競爭力。”彭博社14日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披露稱。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15日以三個“反對”闡明立場:“作爲原則,中方支持中歐企業基於市場原則開展貿易投資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反對違反世貿組織規則強制技術轉讓,反對干預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反對以提升競爭力爲名採取保護主義、歧視性做法。”

知情人士稱,歐盟上述措施將適用於尋求進入汽車和電池等關鍵數字和製造業市場的企業。有關措施還要求這些企業使用一定比例的歐盟商品或勞動力,並在歐盟境內爲產品增加價值。其他正在考慮的選項包括強制要求成立合資企業。

報道稱,這些措施預計將於11月出臺,從技術上講,適用於所有非歐盟公司,但該知情人士表示,其目標是防止中國製造業的實力壓倒歐洲工業。這些措施被視爲歐盟“工業加速法案”提案的一部分。

另據路透社報道,歐盟貿易專員和丹麥外交大臣14日也作出類似表態,稱歐盟正在考慮爲中國企業在歐洲投資設定先決條件,包括技術和專有技術轉讓。

報道稱,歐盟委員會負責貿易和經濟安全等事務的委員馬羅什·謝夫喬維奇在丹麥霍森斯舉行的歐盟貿易部長會議後告訴記者:“我們歡迎外國直接投資,但前提是這些投資是真正的投資。”他說,這意味着在歐洲創造就業機會、在歐洲增加價值,並將技術轉移到歐洲,“就像歐洲公司在中國投資時所做的那樣”。

謝夫喬維奇還提到,許多歐盟部長都提出了這些問題,現在需要由委員會將其轉化爲具體的原則和提案。

丹麥外交大臣拉斯穆森稱,歐盟在設定條件方面應該“借鑑美國和中國的經驗”,“如果我們邀請中國投資歐洲,就必須以某種技術轉讓爲前提”。

外媒提到,歐洲一直受到增長疲軟和投資不足的困擾。隨着歐洲工業尋找保護其商業模式的方法,遊說團體呼籲委員會考慮採取激進措施,以獲取中國已佔據優勢的技術。彭博社宣稱,歐盟計劃藉此“效仿北京”,“後者長期以來對外資企業設置了嚴格的限制”。

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15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歐盟這種做法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崔洪建分析說,例如,在新能源、數字經濟等未來關鍵領域,歐洲方面的政策似乎是爲了將所謂的技術轉讓作爲中國企業進入其市場的一道門檻,甚至是一個強制性條件。這一方面想要起到“勸退”的效果。通過設置技術轉讓的門檻,迫使一些不願意接受這一條件的企業退出市場,從而實現“去風險”的目標;另一方面,這種方式也被用來強制補齊歐洲在新能源、數字經濟等領域的短板。

中方此前已多次表示明確反對強制技術轉讓。強制技術轉讓不符合中國的外商投資法,也不符合經濟規律。崔洪建表示,歐洲的做法實際上就是一種歧視性政策,屬於單邊主義行爲。

彭博社提到,這一高風險舉措正值歐洲的關鍵時刻。針對中國的措施可能會引發強烈反彈,損害雙方依然至關重要的貿易關係。

崔洪建認爲,舉措若實施,可能對中歐經貿合作產生多方面的影響。如果一些企業因不願接受技術轉讓條件而退出歐洲市場,歐洲可能會錯失與它們合作發展的機遇;即便有些企業願意付出技術轉讓代價進入歐洲市場,也可能爲雙方未來合作埋下隱患,因爲這種合作並非建立在雙方自願的基礎上,而是通過強制性手段實現的。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