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黎枳銀】據《韓國時報》14日報道,爲提振旅遊業和地區經濟,韓國多個地方政府正爭相建設以紐約市時報廣場爲藍圖的高科技媒體區。全球統計數據平臺Statista顯示,韓國戶外廣告支出從2020年的4.4億美元增至今年預計的7.1億美元。隨着政府放寬戶外廣告管制政策,一場打造巨型數字廣告牌和城市地標的熱潮正在韓國各地蔓延。
首爾市江南區於2016年率先邁出探索步伐,指定“免費戶外廣告區”打破政策限制。2023年,這一模式進一步擴展至首爾光化門廣場、明洞及釜山市海雲臺區。其中,海雲臺成爲首個非首都圈地區的示範區。在這些特殊區域內,廣告牌的大小、形狀及安裝方式均不受限制,普遍採用“企業出資建設捐贈、換取長期運營權”的合作模式,既減輕了政府財政壓力,也激發了市場主體的參與熱情。
作爲核心示範城市,首爾的佈局已初具規模:江南區集結19塊大型LED屏幕打造“江南之眼”地標空間;明洞新世界百貨外牆上1292平方米的巨型屏幕(相當於3個籃球場大小),僅去年聖誕節期間就吸引遊客逾百萬人次。在地方城市中,“海雲臺廣場”作爲首個被選定的非首都地區自由廣告區,不僅承擔了商業展示功能,還成爲文化演出、公益宣傳和安全信息發佈的公共平臺。該區還計劃明年在海雲臺海水浴場沿線新增14根多媒體燈杆,構建完整的夜景展示帶。大邱市中區也在積極申請設立“特別戶外廣告區”,這一項目有望爲低迷商圈注入活力,帶動餐飲與零售業復甦。
不過,有專家也提出理性思考:大型數字廣告牌的集中佈局雖有助於推動觀光與消費,但也存在許多弊端。在社會生活層面,公共空間的舒適度與居民生活質量及健康可能受到衝擊。在商業領域,大型企業雖可以通過出資建設廣告牌獲取長期運營權,進一步擴大市場影響力,但中小企業及商戶卻極易陷入競爭劣勢。此外,一味地模仿、缺乏本土文化元素的融入,可能導致不同城市的景觀風貌逐漸趨同,喪失原本獨特的地域文化標識,不利於城市個性的塑造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