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她”說】全球婦女峯會嘉賓走進北京“機器人大世界”,點贊科研“她”力量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丁雅梔 沈聖】14 日,一場特別的參訪活動爲參加全球婦女峯會的嘉賓打開了通往未來科技世界的大門。來自多國的嘉賓走進了位於北京的“機器人大世界”。在這裏,她們親身體驗了機器人技術在醫療、生活、工業等領域的創新性應用,前沿科技成果接連引發驚歎。更讓代表們關注的是,這些創新背後活躍着不少女性科研工作者的身影。當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嘉賓們紛紛感慨稱,“看到女性科研者以智慧推動科技革新,這樣的力量讓我們備受激勵!”

步入展廳,各式各樣的機器人紛紛展現“十八般武藝”:有能根據個人喜好定製獨特拉花、帶來舌尖驚喜的咖啡機器人;有顛覆傳統生產模式、高效作業的工業機械臂;還有能走進家庭的服務機器人……每一款機器人都憑藉獨特的功能,吸引着代表們的目光,讓大家忍不住駐足觀察、交流討論。

其中,一款能夠製作個性化拉花咖啡的機器人備受歡迎。隨着工作人員啓動程序,機械臂靈活運作起來:先做好意式濃縮咖啡,再精準製取奶沫進行拉花。不到75秒,一杯紋路細膩、天鵝圖案栩栩如生的拉花咖啡,就完整地呈現在大家眼前。據講解員介紹,這臺咖啡機器人還具備3D打印技術,能夠將顧客上傳的照片轉化爲奶泡上的印花——不論是人像、風景,還是塗鴉都能成爲咖啡上的圖案。

“這實在太特別了!”南非非國大婦聯成員博伊圖梅洛·莫伊洛阿興奮地用手機記錄下咖啡機器人制作咖啡的全過程,她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我自己衝咖啡時,總是掌控不好糖和牛奶的比例,有時候太甜,有時候又太淡,總是達不到理想的口感。但機器人不一樣,它能精確控制每一種原料的用量,做出的咖啡口感特別穩定,這就是科技的魅力吧!”

深入“機器人大世界”的內部展區,更多機器人“黑科技”令人目不暇接:超仿真人形機器人憑藉特殊硅膠皮膚,不僅能高度模擬人類外觀,更能靈活復現細膩的面部表情與肢體動作;AI導管塑形機器人既能製作手術所需的塑形針,又能智能規劃微導管進入體內的最佳路徑,從而顯著縮短手術時間,大幅提升成功率;骨科手術機器人則實現了診療全程的智能化,不僅能在3-5分鐘內生成精準的個性化三維手術方案,還可以在術中實時追蹤患者體位變化,完成亞毫米級別的精準操作……

這些創新成果的背後,離不開女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與付出。例如,AI導管塑形機器人由強聯智創創始人兼董事長秦嵐帶領團隊研發,通過“物理建模+AI仿真”技術實現突破,其核心部件國產化率達100%,AI輔助手術成功率超過90%。骨科手術機器人則由清華大學博士劉星宇帶領的跨學科團隊研製而成。該產品已成功通過中國、美國、歐盟及東南亞四大市場的權威認證,成爲全球首個獲此成就的AI骨科治療類三類創新醫療器械。

“這太不可思議了!”聯合國婦女署東部和南部非洲區域主任安娜·穆塔瓦蒂驚歎道。她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機器人如今能做的事太多了,從日常的家庭家務,到關乎生命健康的醫療行業,再到推動產業發展的製造業,到處都能看到機器人的身影。她說,“對我們而言,這不僅是一次視覺和認知上的衝擊,也讓我們有了新的動力。我們要重點關注中國與非洲開展的合作項目,讓非洲的年輕創新者們也能被中國的科技成果激勵,投身到科技創新的浪潮中。”

穆塔瓦蒂進一步表示:“尤其讓我們震撼的是,這些先進技術的設計和研發團隊中,有不少女性工作者。這對非洲的年輕女性來說,是極大的鼓舞。她們能從這裏獲得啓發,藉助這份力量打破固有偏見。在一些文化和傳統觀念裏,科技領域被認爲是男性的專屬空間,但今天看到的一切,能讓更多非洲年輕女性意識到,自己也能在科技領域發光發熱,讓更多女性加入科技開發者的行列。這對推動性別平等、助力女性發展意義重大。”

數據顯示,新時代我國女性科技工作者總量約4000萬人,佔比達45.8%。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從基礎研究到工程實踐,中國女性科技工作者的身影無處不在。這支蓬勃的“她力量”正持續突破傳統邊界,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等前沿領域成爲創新的中堅。

“在我國,技術領域的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人工智能對我們來說是全新的領域。”所羅門羣島非政府組織“女性之聲”負責人內羅爾·瓦埃凱薩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道,“爲了跟上科技發展的步伐,我們已經派遣學生來中國學習。等他們畢業後回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新技術和人工智能,探索如何利用這些技術推動國內的性別平等事業。”

她強調,所羅門羣島非常期待未來能與中國開展更多國際合作,希望在中方的幫助與支持下,有更多所羅門羣島女性能投身這個不斷變化的數字世界,在科技領域實現自己的價值。內羅爾·瓦埃凱薩稱,“我們也希望這些寶貴的經驗和心得不只是在發展中國家之間交流,而是在更廣泛的範圍內分享,惠及全世界,讓更多人從科技發展的成果中受益。”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