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樊巍】10月14日,世界聚變能源集團第2次部長級會議暨國際原子能機構第30屆聚變能大會在成都正式開幕。本次會議吸引了來自俄羅斯、美國、法國、英國、德國、意大利、日本、韓國、哈薩克斯坦、馬來西亞、摩洛哥、埃塞俄比亞等全球61個國家及國際組織的聚變能科研和工程領域近2000名專家學者、行業代表參會。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組織總幹事彼得羅·巴拉巴斯基在接受《環球時報》等媒體採訪時盛讚中國的參與方很“靠譜”,他表示,在ITER項目中,中國的貢獻令人印象深刻,“所有由中國承擔的建設部分,要麼已經順利交付,要麼正在順利推進中。”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是國際空間站之後,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ITER是一個能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超導托克馬克,建造大約需要10年。
國家原子能機構主任單忠德在開幕式上做主旨報告時介紹稱。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承載着人類和平利用核聚變能的美好願望,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國際大科學工程之一,作爲ITER計劃的關鍵合作伙伴之一,中國始終恪守國際承諾,高質量實施所承擔的18個關鍵部件和系統的設計製造,以及核心設備的安裝任務。今年,中方主導的ITER核心安裝標段真空式模塊組件成功標裝入位,中方研製的ITER磁體支撐系統、包層屏蔽模塊、磁體饋線系統等大型裝備部件如期交付完成,助力ITER計劃推進實施。
“中國在ITER中所作出的貢獻令人印象深刻,我認爲中國這方面一直做得很好,中國的貢獻一直在不斷增多,不僅在於部件的交付方面,所有由中國負責的部件,要麼已經交付完成,要麼正在順利推進中。”彼得羅·巴拉巴斯基表示,更重要的是,因爲中國企業的貢獻,ITER也發生了重大的轉變,“由於我們與中國的中核集團展開了合作,我們能夠更好地開展ITER的組裝工作。”
作爲一個共有35個國家參與,由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七方共同實施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ITER的建造也面臨着諸多挑戰。彼得羅·巴拉巴斯基表示,從其個人的角度來看,人類能夠在ITER這個項目中持續開展合作是非常令人驚歎的。
“因爲在我們這個項目裏,有超過一半的工作人員屬於高精尖人才,他們所在的國家彼此之間並非總是能夠和睦相處,但是當他們來到ITER,開始他們的工作時,你會看到每個人都有同樣的目標。所以這是一個希望工程,一個和平工程。”彼得羅·巴拉巴斯基認爲,ITER能夠讓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齊心協力,形成共同的文化,這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當前人類面臨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團結協作和開放共享。”單忠德也表示,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獨立破解所有難題,或者獨享一切創新,中國將與國際原子能機構、ITER組織和世界各國一道,不斷推進全球能源創新可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爲共建清潔、美麗、可持續的世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讓聚變能更好造福人類、賦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