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法國特約記者 董銘】雖然全球電力需求持續上升,但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增長正不斷推動世界擺脫對於污染更爲嚴重的化石燃料的依賴。國際能源智庫恩伯(Ember)當地時間7日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超過煤炭成爲世界最主要的電力來源,這在歷史上是首次出現,該智庫稱此爲“關鍵的轉折點”。
恩伯的數據顯示,在今年1月至6月期間,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範圍內的發電量達到5072太瓦時(1太瓦時等於10億千瓦時),超過煤炭的4896太瓦時。從增長幅度來看,2025年上半年全球電力需求同比增長2.6%,即369太瓦時,而太陽能發電量增加306太瓦時,風能發電量增加97太瓦時,兩者已經可以覆蓋增長的電力需求。
與之相對應的是,同期全球煤炭發電量下降0.6%,天然氣發電量下降0.2%,整體化石燃料發電總量下降0.3%,使得全球電力行業排放量下降0.2%。“這標誌着一個轉變的開始,即清潔電力的增長正與電力需求增長保持同步。”恩伯高級分析師莫提卡表示。
在清潔能源增長的背後,全球能源格局出現了顯著變化。英國廣播公司(BBC)當地時間7日報道稱,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引領了清潔能源的迅猛發展,但包括美國和歐盟在內的較富裕國家卻比以往更加依賴導致全球變暖的化石燃料來發電。恩伯的報告發現,中國新增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超過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和,使得中國今年上半年的化石燃料使用量與2024年同期相比下降2%。印度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長也超過其電力需求增長,使其煤炭和天然氣使用量分別下降3.1%和34%。非洲也正在經歷太陽能熱潮,在截至今年6月的一年中,其太陽能電池板進口量同比增長60%。
相比之下,美國以及歐盟等發達國家則出現了相反的趨勢。BBC 報道稱,在美國,電力需求的增長快於清潔能源的產出,加大了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其上半年煤炭發電量增長17%。國際能源署(IEA)去年預計稱,到2030年,美國將新增500吉瓦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但IEA週二發佈的最新報告預測,由於當前美國政府的政策,美國可再生能源的增長將遠低於預期,該機構將上述去年的預測大幅下調50%至250吉瓦。《紐約時報》報道稱,本屆美國政府已經撤銷了前任政府制定的對風能和太陽能裝置、電動汽車及其他可再生能源項目的稅收優惠,同時持續打擊風電行業,還撤銷了原本旨在增加化石燃料電廠持續運營成本的法規。
而在歐盟,數月來風能和水力發電表現疲軟,上半年天然氣和煤炭發電量分別上升14%和1.1%。值得注意的是,電力基礎設施建設不足也是制約歐盟國家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因素之一。據彭博社8日報道,由於未能獲得相匹配的電網建設投資,歐洲國家有意減少風能和太陽能輸出的現象越來越普遍,而與電網相關的停機成本最終被轉嫁給消費者。報道稱,今年前9個月,歐洲國家削減的風力發電量顯著增加,西班牙、法國、德國削減量創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