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按照計劃,從寧波舟山港啓程的遠洋貨運輪船“伊斯坦布爾橋”輪近日將抵達英國集裝箱港口弗利克斯託港。“伊斯坦布爾橋”輪於9月23日凌晨啓航,取道北極東北航道,經白令海峽,單程18天左右,比傳統航線縮短22天,此次航行標誌着全球首條中歐北極集裝箱快航航線正式開通,更是中國同其他國家共建“冰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實踐。
開闢北極航道一直是航海家的夢想。在幾百年的歲月裏,無數冒險者遠赴地球北方的冰雪世界,勇闖氣候惡劣、地形複雜的未知海域,終於在19世紀描繪出東北航道的完整海圖。北極航道包括東北航道、西北航道等,東北航道是人類目前開發較爲成熟的一條。
繞開好望角的傳統航線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當時世界上的兩大海洋霸主——葡萄牙和西班牙於1494年簽署《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劃分雙方海事活動新發現的勢力範圍。同樣謀求發展的英國、荷蘭等國的海事空間被嚴重擠壓。爲了減少與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海上的衝突,同時將更多的亞洲茶葉、香料運到自己的國家,不少歐洲國家嘗試通過北極地區開闢一條連接歐亞的新航路,繞開好望角的傳統航線。
15世紀末期,出訪丹麥的俄外交官伊斯托瑪受戰事影響改變出行路線,先從海上抵達挪威特隆赫姆,之後再走陸路到哥本哈根。伊斯托瑪將這段特殊的旅途經歷記錄了下來,而後在歐洲出版傳播。伊斯托瑪的這段旅程部分與東北航道重合,他寫下的旅行見聞對航海家極具參考價值。歷史學家認爲,這份資料是人類早期探索北極航道的重要依據。
16世紀中葉開始,歐洲湧現出不少探險家,他們憑藉有限的地理知識投身北極航道的探索,嚴酷的氣候將不少冒險者凍斃於冰雪中。1553年,英國軍官休·威洛比受命遠赴俄國,計劃開闢新航道的同時與沙皇簽訂貿易協議。他率領的3條艦船途中遭遇風暴,其中一條登陸成功,船上的人見到了沙皇,另外兩條船上的人不幸遇難,威洛比與幾十名水手命喪大海。
1596年,荷蘭航海家威廉·巴倫支成功探索到如今挪威的斯匹次卑爾根島和熊島,並率船隊抵達俄羅斯西北部狹長島嶼——新地島的最北端。因爲巴倫支在航道探索中取得的成就,挪威與俄羅斯北部的一塊廣袤海域被命名爲“巴倫支海”。17世紀初,商船已能在阿爾漢格爾斯克(今俄羅斯北德維納河河口附近)至亞馬爾半島之間通行,這條航線也被一些學者視作東北航道的前身。不過,由於擔憂英國人和荷蘭人通過海路對西伯利亞產生威脅,俄國在1619年關閉了這條航路,歐洲多國對北極航道的探索工作受阻,俄國則在這一時期取得不少成就。
“白令海峽”因維他斯·白令得名
據海事網站“The Shipyard”記載,1648年,俄國探險家傑日尼奧夫從科雷馬河啓航,繞過歐亞大陸最東端的楚科奇半島,證實亞洲與美洲之間並無陸地連接。80年後的1728年,丹麥裔俄國探險家維他斯·白令從堪察加半島啓航,反方向重走傑日尼奧夫的“來時路”,“白令海峽”由此得名。1742年,俄海軍軍官切柳斯金率人抵達泰梅爾半島以北(今切柳斯金角),這一位置是如今東北航道的最北端。至此,整條東北航道已初具規模,從路徑上看,切柳斯金角差不多位於整個航道的中間,此前不少歐洲航海家探明瞭航道西側,俄國則集中完成了東側探索。
隨着地圖測繪不斷完善,19世紀中葉,一條橫跨歐亞的“冰上航路”在世人面前浮現。1878年6月,瑞典地質學家、“學院派”探險家阿道夫·諾登舍爾德乘坐“維加”號蒸汽船從瑞典卡爾斯克魯納出發,於1879年7月成功到達白令海峽,成爲歷史上第一位貫通整條東北航道的人。
在這次探索中,諾登舍爾德準備充分且“裝備精良”。據記載,諾登舍爾德在成爲探險家前是一位頗具建樹的學者,除了地質學外,還廣泛涉獵動物學、植物學、歷史學、氣象學和製圖等。諾登舍爾德對北極探險興趣濃厚,曾大量收集、研究這一區域的早期地圖。1858年起,諾登舍爾德多次遠赴斯匹次卑爾根島、格陵蘭島和葉尼塞河河口等地考察,完成測量、地質勘探、生物學研究等項目,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積累了豐富的探險經驗。
諾登舍爾德乘坐的“維加”號探險船也代表着當時最先進的船舶製造技術。“維加”號是一條經過改裝的捕鯨船,爲對抗海上浮冰,船體被加固,船上裝載的物資足夠全體船員兩年所用。爲了讓船員保持健康,“維加”號船醫還擬定了營養菜單,船員的日常飲食中有酒有肉有菜,甚至每天都有新出爐的麪包。得益於準備充分,在整個行程中,“維加”號船上“沒出現過一例壞血病病例”。
不過,諾登舍爾德的旅程也並非一帆風順:1878年9月末,“維加”號途經楚科奇半島時遇到大塊堅冰,引擎停止運轉,船隻受困。所幸船員在當地人的幫助下度過了寒冬,1879年天氣轉暖後再次起航。
“最安全”的物資運輸航道
極地探險專題網站“Secret Atlas”稱,諾登舍爾德的成功是北極航道探索的一個轉折點,說明了“嚴謹的科學探索遠比經驗、運氣與傳說更爲可靠”,爲未來的北極科考、地圖測繪,以及物流運輸等奠定了基礎。隨着東北航道被多國正式納入航路圖,它成爲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的另外一條航線,極大縮短歐洲與亞洲的通航距離,潛在商業價值巨大。
二戰期間,東北航道被視作一條“最安全”的物資運輸航道,蘇聯曾通過該航道大量運輸燃料與補給品。二戰結束後,東北航道因高緯度地區冰情複雜、航期短暫等原因,一直未能成爲全球性貿易主幹道。不過東北航道的冰情近年來發生變化,耶魯大學“氣象關聯”網站稱,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2019年東北航道大部分水域的無冰期長達93天。這一年通過該航道的貨物量高達2600萬噸,是蘇聯鼎盛時期的數倍。
2018年,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提出了依託北極共建“冰上絲綢之路”的願景。今年9月,中歐北極集裝箱快航航線的開通,標誌着人類開拓、探索數百年的北極航道轉入常態化運營,那片曾被冰雪掩蓋的神祕水域,終於成爲連接大洲、大洋的海上通途。(劉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