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苑基榮 環球時報駐印度特約記者 米小丫】編者的話:“我們需要美國科技公司全力支持美國,我們希望你們把美國放在首位。”在7月23日的一場人工智能(AI)峯會講話中,美國總統特朗普喊話谷歌、蘋果等美國科技巨頭,稱其“利用美國的自由”,通過在印度等地建廠、招募外籍工人,將美國的工作崗位轉移到海外,“這樣的日子已經結束了”。對於每年向美國輸送大量科技人才的印度,經過了美國移民政策的收緊、對國際學生的敵意、對研究資金的削減,特朗普的最新表態無疑是雪上加霜。有觀點認爲,美國政策變化也許能給印度吸引本國人才迴流帶來新機遇。但也有觀點認爲,印度長期面臨人才流失難題,背後是該國制度的根本缺陷和對外依賴的加劇。而隨着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加大對印度人才的吸引力度,印度能否在這場更大範圍內的“搶人才大戰”中勝出仍面臨諸多未知。
人才流失危及“2047發達印度”願景
《環球時報》駐印度特約記者的兒子今年正在該國首都新德里讀高三,由於申請中國大學時需要中學的推薦信,所以近日找到了學校教導主任古樸塔博士。古樸塔說,雖然距離申請季正式開始還有四五個月,但該校近一半的學生都在向他要推薦信,提前爲申請國外大學做準備。
據記者觀察,稍有些經濟實力的印度中產熱衷於把孩子送去歐美國家讀大學,甚至讀中學,並以此作爲未來移民的準備工作。這種“留學移民”趨勢過去幾十年裏一直存在,不少印度父母都以子女留學和移民爲榮。數據顯示,2023-2024學年,在美印度學生人數創歷史新高,達到33萬人,印度超過中國成爲向美國輸送最多國際學生的國家。
此外,還有大批印度專業人才走“技術移民”的道路。這些人離開印度時可能已經30多歲,擁有工程師、醫生等專業資格、技術和經驗。移民後,他們經過多年打拼有了穩定的工作和住房,並在當地生兒育女,基本不會再回印度定居。就這樣,印度長期被人才流失所困擾,卻又窘於無法在薪資水平、生活環境、科研經費和師資力量上與他國競爭,一直無法扭轉這一局面。
4年前,印度青年拉傑從泰米爾納德邦知名大學畢業,獲得了計算機科學學位。“我父母爲我申請了190萬盧比(100印度盧比約合1.2美元)的學貸,所以我努力學習,希望找到一份高薪工作。”這位27歲的年輕人去年接受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採訪時說,經過多輪面試後,他仍無法找到理想的高薪工作,最終不得已接受了亞馬遜在印度的客服專員職位,月薪爲2.2萬盧比,只能勉強償還貸款和維持生計。
拉吉是印度每年培養出來的上百萬受過良好教育的青年之一。據《印度時報》報道,當下印度每年大約培養150萬名工科畢業生,雖然其中六成的人都在積極尋找工作,卻只有10%能在國內找到工作。大量人才希望在印度之外找到高薪工作。求職門戶網站foundit的數據顯示,去年該平臺印度用戶的國際應聘申請數量突破220萬份,同比增長59.4%。
據印度政府統計,海外共有3000多萬名印度人,其中不少都在其他國家的科技界、商界甚至政界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今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中有11家企業的首席執行官都是印度裔,包括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孫達爾·皮柴、微軟的薩蒂亞·納德拉、香奈兒的利娜·奈爾等,這些人都有着在印度出生、接受高等教育後移居海外的經歷。據《今日印度》報道,在世界政壇,近5年來出現了至少8位有着印度血統的高層領導人,如英國前首相蘇納克、美國前副總統哈里斯、毛里求斯總統戈庫爾等。
印度《德干先驅報》報道稱,印度正雄心勃勃地向“2047發達印度”的願景邁進,但高端人才流失的問題正危及該願景的實現。2015年至2022年間,有130萬印度人離開印度,其中大部分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士。內政部數據還顯示,過去5年內,超過60萬名印度公民放棄了本國國籍。報道認爲,人才流失不僅關乎人才數量,也關乎隨之而去的經濟潛力。比如,信息技術(IT)行業爲印度貢獻了7.5%的GDP。專家估計,如果該行業流失的人才能夠留在印度,印度IT行業每年可多創造150億至200億美元的產值。AI領域也是如此,全球8%的頂尖AI研究人員來自印度,而留在印度國內的僅有1%。在醫療行業,印度每千人僅擁有1.7名護士,醫患比例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標準,但該國卻有約7萬名培訓醫生在美歐國家執業。
啓動德國、愛爾蘭等備選方案
據印度媒體報道,今年4月,很多在美國留學的印度學生突然收到SEVIS系統(學生及交流訪問者信息系統)終止通知,告知他們的學生簽證被撤銷。其他未收到通知的印度學生也紛紛停止勤工儉學,以免因打零工被撤銷學生簽證。
據印度《商業旗幟報》7月24日報道,美國正準備以加權選拔程序取代現行的H-1B簽證隨機抽籤制度,這可能會重塑印度人在美學習和工作的方式。H-1B簽證是美國發放給外籍特殊專業人員的臨時工作簽證,從2022年10月到2023年9月,印度公民佔美國所發放的所有H-1B簽證的72.3%。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局長埃德洛7月24日表示,H-1B簽證應向高薪聘請高技術外來人才的美國公司傾斜,而不是讓美企支付更低工資聘用廉價外來勞工,以致本土勞動力失去競爭力。
美國政府將簽證收緊包裝爲“國家安全措施”的行爲在印度引發質疑。有觀點認爲,這一政策震盪可能傷及美印多年來的技術合作根基。印度影響與政策研究院網站刊文稱,H-1B簽證改革將削弱印美合作項目,破壞依賴印度專業技能人才的科技生態系統。限制性政策也影響了印度專業人士的家庭團聚和職業穩定,他們可能要爲了綠卡等待長達數十年的時間。
計劃赴美的印度學生同樣受到影響。當美國政府今年5月宣佈暫停全球使領館新學生簽證預約時,新德里的留學諮詢辦公室裏擠滿焦慮的印度青年。據《環球時報》特約記者瞭解,印度每年2月至3月高考,5月進行國內大學入學考試,需要提前報考。計劃出國留學的印度學生通常提前一年就開始準備申請材料,只需要高考成績就能拿到海外大學入學通知書,所以往往連國內大學入學考試都沒報名。
當下,不少印度學生開始考慮申請其他國家的大學,比如新加坡、愛爾蘭等。正因如此,記者的朋友寇撤爾夫婦感到很開心,這對夫婦20年來經營着一家專注於赴愛爾蘭的留學中介,他們認爲美國收緊簽證政策對他們公司是個大利好。
“現在去美國留學風險太大了。”特倫甘納邦大學生傑伊今年6月對《印度時報》表示,他已經決定去德國攻讀機械工程碩士學位。他說:“這個國家我之前根本沒考慮過,但隨着我瞭解得越多,就越覺得它吸引我。學費很低,生活費每月在700到900歐元之間,比美國便宜得多。我下個月就要開始申請了。”
據印度《經濟時報》報道,德國在印度學生中的受歡迎程度穩步上升。德國駐印度大使館的報告顯示,本學年印度學生的申請人數同比增長35%,達歷史新高,這一轉變主要源於美國對國際學生申請的嚴格審查。面向全球各類技能人才,德國還推出了“機會卡”,該卡允許沒有拿到工作錄用信的申請人在符合特定積分標準的情況下申請特定類別的簽證赴德。
據《印度教徒報》報道,印度留學生還在將目光轉向澳大利亞。澳教育部的數據顯示,去年印度留學生入學人數佔澳大學國際學生入學總人數的16%,達到創紀錄的13.9萬人,僅次於中國。澳貿易委員會強調,澳大利亞是首批在印設立分校的國家之一,澳印院校之間有約430對合作關係,爲學生提供從兩國院校獲得學位的機會。
《印度時報》7月25日報道稱,印度與英國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議不僅會帶來兩國貿易的增長以及關稅的降低,同樣也能夠推動雙方人才流動和技能培養。這份協議預計將擴大印英機構和企業之間的教育和技術培訓合作,特別是在製造業、綠色技術、數字服務、製藥等領域。
長期的制度缺陷和對外依賴
“讓人才外流轉爲腦力增益”,印度總理莫迪自2014年上臺以來就打出這一口號。印度政府10年來推出多項政策,試圖遏制人才流失趨勢。在很多場合,印度高層官員都鼓勵身在海外的印度裔人才爲印度發展作貢獻。在國家戰略層面上,印度提出“印度製造”“數字印度”“創業印度”等計劃,推出“國家量子使命”“人工智能使命”等科學任務,鼓勵相關領域海外印裔專家參與。從具體政策上來看,印度落實海外公民身份(OCI)計劃,爲海外印度裔提供免簽入境和投資便利。印度政府還推出多項獎學金計劃,建立人才庫,興建科學城等。這些政策取得一定成效,但總體而言,印度人才仍以外流爲主要趨勢。
近些年,的確有少數人迴流印度。2021年,19歲的帕利察和波拉從美國斯坦福大學輟學回印度創業,抓住印度宅急送行業的快速成長階段,成爲印度青年回國創業的典範。YouTube博主阿帕娜10年前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回印度創立公司並出版書籍,她在視頻中發出“靈魂拷問”:“我畢業後在美國找到了體面的工作,如果沒有離開,我現在應該身價百萬了。可除此之外,我們這些身處世界各地的印度裔移民,真的幸福嗎?”
美國簽證政策收緊給印度人才迴流創造了新機遇,但印度政府能否迅速積極應對還充滿未知數。在與其他國家的“搶人才大戰”中,印度的吸引力和優勢仍不明顯。事實上,圍繞人才外流究竟會促進還是拖累本國經濟發展這一問題,印度國內長期存在爭議。莫迪政府認爲,人才流失是全球人才流動的體現。印度政府首席經濟顧問納格斯瓦蘭稱:“人才自然會流向機遇所在之處,數百年來如此。與其感到擔憂,不如接受它帶來的新視角和專業知識。”不少印度人告訴《環球時報》特約記者,這種觀點體現了印度一貫的風格,即順其自然。正如印度的牛車、“突突車”、私家車、公交車和行人都可以自行在混亂中找到某種秩序一般,比起“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的觀念,印度人更傾向於認爲,“何必費力種樹,鳳凰來去隨緣”。
不過,也有反對的觀點認爲,印度短期獲得的收益難以掩蓋長期的制度缺陷和對外依賴。印度《支點》雜誌今年5月刊文分析稱,500強企業中印度裔高管數量增多、海外匯款額創歷史新高,這些事實被印度人視爲“國家榮耀”,反而掩蓋了印度國內缺乏機會的現實。表面上,印度獲得了國際匯款增多、全球人才網絡構建、國家軟實力提升等好處,但其弊端也顯而易見:印度承擔培訓成本,而美國坐收漁利。印度指望H-1B簽證等海外機會刺激教育和經濟發展,實際上是將教育和就業責任外包給海外市場。可爲什麼擁有龐大人才庫的印度卻沒有全球頂尖的科技公司呢?關鍵在於制度缺陷,即缺乏穩定的治理措施、透明的市場監管、可及的資本和公平的法治。文章寫道:“如何將人才潛力轉化爲推動系統性改革的動力,這是印度亟需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