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李勇 裴茗 任重 楊晨】當地時間1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又透露了一系列關於關稅的“一手消息”。據美國彭博社等外媒報道,特朗普稱,計劃對150多個國家徵收10%或15%關稅,與此同時,預計美國將維持對日本25%的關稅,與印度可能很快達成協議。報道形容,臨近8月1日最後期限,美國的貿易伙伴在進行“緊張忙亂的衝刺”。本週,歐盟、印度等都派出官員前往華盛頓談判。協議能否談成?輿論對於美印的談判成果相對樂觀,並披露印方正在尋求低於印尼(19%)的稅率。至於美歐談判的前景,美國《時代》週刊引述專家的話稱,由於美國一再增添不確定性,在歐盟眼中,談判的可信度降低,從而導致他們更不願意讓步,達成協議就更難。這些未能與美國談妥的經濟體的境況受到了高度關注,已經“談成”的國家亦持續引發熱議,尤其是越南與印尼。它們與美國達成的貿易協議會在東南亞地區產生“示範效應”嗎?英國廣播公司(BBC)稱,儘管越南與印尼的相關經驗不會被忽視,但其他東南亞國家的具體行動主要取決於各自對美市場的依賴程度。
美媒:印度尋求低於印尼的稅率
據彭博社報道,特朗普16日在白宮告訴記者,將向150多個國家發送“付款通知”,這些貿易伙伴“不是大國”,與美國沒有很多商業往來。當天接受媒體採訪時,特朗普表示,針對這些國家徵收的關稅“可能是10%或者15%,我們還沒有決定”。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哈西特接受福克斯新聞採訪時說,特朗普設定的8月1日最後期限促成“一連串新的談判活動”,包括一些先前未與美國接觸的國家。
特朗普16日還表示,可能很快與印度達成貿易協議。據新加坡《聯合早報》17日報道,印度面臨的稅率爲26%,其代表團本週一抵達華盛頓展開談判。《印度快報》稱,這是兩國就雙邊貿易協定進行的第五輪談判。
美國“政治新聞網”稱,特朗普上週向20多個經濟體發送“關稅信函”,這意味着,一些沒有收到信函的國家可能更接近與美國達成“真正的協議”,包括印度。它是最早開始與美國展開貿易談判的國家之一。“印度已經作出諸多讓步,尤其在關稅方面。”美國前談判代表林斯科特說。
彭博社16日引述印度官員的話稱,印方正在尋求比印尼(19%)更低的稅率,使其比地區其他國家更具有競爭優勢。知情人士說,印度認爲,它並不像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那樣被美國視爲轉運中心。印度國家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總理經濟諮詢委員會成員戈什表示,談判團隊希望將稅率降至10%以下。根據他的說法,印度不願意開放農業和乳製品行業,但可能在工業領域作出讓步。《印度時報》16日說,新德里提出了一項取消美國工業產品關稅的方案,前提是美國也作出同樣舉措。不過“政治新聞網”說,無論此次印度與美國宣佈什麼內容,預計這只是達成貿易協議的第一階段,更全面的協議將在秋季出臺。
關於日本,日本廣播協會(NHK)網站引述特朗普16日的話稱,“我認爲可能會按照信函內容進行”。這意味着,美國可能將從8月1日起對來自日本的進口商品徵收25%關稅。在此背景下,日本經濟再生擔當大臣赤澤亮正17日與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進行約45分鐘的電話會談,雙方重申了各自立場。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首相石破茂15日在岡山縣倉敷市發表演講時稱,對美關稅談判“一定成功”。不過日本丸紅經濟研究所社長今村卓16日撰文稱,在關稅談判中,日本手中的牌所剩無幾。即便繼續談,日本也不太可能拿出任何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額外的談判籌碼。
對歐盟而言,“白宮的最新表態沒有帶來多少安慰”
據美國《紐約時報》16日報道,歐盟委員會負責貿易和經濟安全等事務的委員謝夫喬維奇當天前往華盛頓,與美官員談判。“當歐盟官員希望特朗普最新的關稅威脅更像是一個談判策略,而並非嚴肅的可能性時,白宮的最新表態沒有帶來多少安慰。”報道說,美財長貝森特接受採訪時表示,總統“並不在意我們是徵收30%關稅,還是歐洲人會帶來更好的協議”。
謝夫喬維奇本週表示,與美國之間仍然存在“相當大分歧”,按照30%的稅率,“幾乎不可能像過去那樣在跨大西洋關係中繼續進行貿易”。如果貿易談判失敗,歐盟準備對價值720億歐元的輸歐美國商品徵收額外反制關稅。據歐洲新聞臺17日報道,如果歐盟決定採取反制措施,那麼愛爾蘭、德國和荷蘭是受衝擊最大的歐盟國家。
據彭博社16日報道,越來越多的歐盟成員國希望,如果8月1日前未能與美國達成可接受的協議,那麼歐盟應當啓動其最強大的貿易工具。知情人士透露,由法國帶頭推動的啓用歐盟所謂“反脅迫工具”倡議已獲得至少6個成員國支持。
《聯合早報》稱,“反脅迫工具”賦予布魯塞爾廣泛的權力,對貿易伙伴採取報復行動,相關措施可能包括對美國科技巨頭徵收新稅、對美國在歐盟投資實施有針對性的限制,或者涉及對一部分歐盟市場實施准入限制。彭博社稱,如果歐盟首次使用“反脅迫工具”,可能引發更大範圍的跨大西洋貿易戰。“在這場談判中,需要展現實力、力量、團結與決心。”法國負責歐洲事務的部長級代表阿達德說。不過彭博社稱,整體而言,更多歐盟成員國及歐盟官員希望繼續進行談判,打破僵局,同時維持採取反制措施的威脅。
馬來西亞學者:作爲貿易伙伴的美國已失去可信賴性
當地時間15日,美國宣佈與印尼達成重要協議。美將對所有進口的印尼商品徵收19%關稅,而美對印尼的出口將享受免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待遇。香港《亞洲時報》16日稱,這種不對稱的舉措凸顯美政府貿易策略的交易性質,並使印尼陷入外交上的微妙境地。19%不如最初32%的稅率那麼高,但帶來的緩解也有限。這反映出在這場高壓博弈中,籌碼凌駕於協商公平之上。
“在‘對等關稅’壓力下,東南亞國家開始與美國簽署協議,越南和印尼成爲走在最前面的國家。”英國廣播公司(BBC)17日稱,馬來西亞北方大學教授林福炎表示,大多數馬來西亞人認爲該協議對越南不公平。越南的其他主要貿易伙伴也會要求獲得零關稅。不過也有人認爲這份協議對越南有利,原因是後者享有比其他東盟國家更低的美國進口關稅,獲得了“先發優勢”。
報道還提及在美越貿易談判中,令越南輿論震驚的一個細節。“政治新聞網”日前披露,在實際談判期間,越南代表團爭取的目標關稅水平爲11%左右,並未同意20%的稅率。但美國在最後階段突然宣佈稅率爲20%。報道稱,此舉讓越南方面“感到驚訝、失望和憤怒”。
接受BBC採訪的專家表示,越南和印尼在關稅談判方面的經驗不會被其他東盟國家忽視,但各國的具體反應和行動取決於各自對美市場的依賴度,比如泰國正在提出新一輪讓步,而馬來西亞則不會接受類似的關稅安排。此外,談及所謂“轉運”問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越南裔學者林武表示,美越協議中的相關條款並不具備示範效應,即便有也不是正面的。“來自中國的市場和投資同樣重要,甚至比美國更重要。”林福炎表示,此外美國作爲貿易伙伴已經失去可信賴性,美國市場的不確定性風險變得很高。
據美國CNBC網站16日報道,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貿發會議)表示,美國的關稅政策已經給全球供應鏈帶來了新的成本和中斷。貿發會議祕書長格林斯潘警告說,若美國實施其最大力度的關稅政策,將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造成連鎖效應,“影響就業,也影響許多國家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