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中起跑 68載廣交會如何再育新機?

就在第137屆廣交會開展前一天,“珠海高欄港—巴西”直航航線正式通航。

這是一條早在一個月前就“官宣”的信息。在貿易保護主義風險驟升之下,首航商船無懼風雨,如期起航,揚帆萬里駛向大洋彼岸,順利聯通起大灣區到巴西的海上物流新動脈。

不變的除了遠洋巨輪的航向,還有世界人潮的流向:截至4月17日中午,兩天半時間,已有來自全球216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11萬名境外採購商到正在舉行的137屆廣交會參會,較第135屆同期增長10%。

場內人潮湧動,港外航線密織。這一進一出間,是廣東乃至中國在風浪中的外貿縮影:今年一季度,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10.3萬億元,其中,出口6.13萬億元,增長6.9%。而剛剛公佈廣東一季度外貿數據則顯示,在較去年同期增長4.2%的同時,進口、出口都保持增長態勢。

底氣、韌性、信心、轉變……關稅陰霾之下,無數熱詞和疑問湧向廣交會。人們期待在廣交會上,尋找中國面對不確定性的確定答案,觀察探討“中國何爲”?

熱鬧之外有“門道” 新展區折射產業“新意”

從去年首設跨境電商和海外倉展示區到今年增設服務機器人專區,走過68年的廣交會,之所以能在風雨磨礪中依然成爲中外客商心嚮往之的“中國第一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每一屆廣交會都緊跟時代潮流,展出當下最具市場活力又兼具技術創新性的新產品。

與以往展會中,大多以靜態展示爲主不同,在廣交會現場,多種類型服務機器人幾乎都在以“工作態”向不斷聚集於此的中外客商展示。不少人笑稱,這是機器人蔘加的“最累”的一次展會。

熱鬧之外更有“門道”。參會的46家來自全國各地的機器人企業,大多是近年來初創、剛剛在相關領域嶄露頭角的企業。而參與以貿易爲主題的廣交會、接受海內外客商的現場檢驗,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頗爲“大膽”——這說明,中國的機器人企業正在從“僅展示”推出試驗性產品,快速成長爲深度糅合市場需要、可量產的市場化企業,背後更折射出中國智造的供應鏈快速反應、快速變現的優勢。

在機器人驚豔首秀的另一端,正是來自世界對中國新興產業旺盛的市場需求。在廣交會現場,甚至有歐美採購商一次性求購上千臺機器狗,機器人企業現場負責人的名片在開展當天上午被分發一空,這都是海外採購商對中國新興產業用訂單投下的“贊成票”“信心票”。

在市場裏起步,在市場裏檢驗,在實踐中奔跑。新興產業以廣交會爲“試金石”,廣交會託舉新興產業加速推向世界。

今年廣交會第一期以“先進製造”爲主題,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製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等稱號的優質特色企業超5100家,比上屆同期增加約900家。這是中國製造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攀升的縮影,背後更折射着貿易全球化日漸清晰的主線:世界也需要中國市場,中國能回應世界需求。

風雨不改如約而至 轉變之中育新機

在廣交會第一期進口展上,既有包括多家來自歐美的世界500強風雨不改前來參會,也有來自韓國、土耳其、埃及、馬來西亞、越南等15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121家企業參展,佔比約六成。

同樣跨越山海還有云集於廣交會展館的海外採購商。當關稅陰霾籠罩、線上貿易已經日臻成熟的時刻,爲何他們仍願意跨越重洋、風雨無阻,只爲到廣交會現場見上一面?

“我們已經連續參加了20屆廣交會,對我們來說,這是每年最不能錯過的一場展會。”一名來自馬來西亞的參展商告訴記者,雖然他們每次來廣交會,都只租用規格最小的格子間。但到中國來,到廣交會來,依然是一年中推動全球生意的“必選項”和“重頭戲”。其中,不可錯過的不只是廣交會的超大流量,更是一次站在世界級外貿中心平臺,觀察世界潮流發展的關鍵機會。

視線穿過人潮湧動的場館,走出廣交會,你會發現廣交會絕不僅僅是“一場會”,而是由數十場專業展會、成百上千次分佈在大灣區各地的貿易對接構成的大型貿易交流活動。利用廣交會的溢出效應,以廣交會舉辦地爲圓心,中山燈具、廉江家電、陽江刀具……更多專業性強的垂類展會,利用廣交會布展調整的空間,“見縫插針”如期舉辦。外商的腳步也不斷向粵港澳大灣區乃至粵東西北地區延伸,更加廣泛、深入的合作也在此時達成——合作無分場合,交流合作的強烈意願更不會因少數“小院高牆”的行爲而改變。

風浪來時,站穩腳跟的方法有很多,一則向下紮根,厚植產業基礎,以實力應對挑戰;一則橫向延伸,將根脈向外不斷延展、擴大。

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參會數量逐年增長,只不過是近年來中國主動拓展新興市場的縮影:今年一季度,我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貿易規模再創歷史同期新高,佔我國整體外貿比重提升至51.1%,對歐盟、英國、東盟、非洲等地區出口增速均高於整體水平。我國出口類別從傳統低技術含量商品升級到電子、船舶、汽車、新能源、機械等高價值商品;出口市場也更分散化,出口單一市場的比重大幅降低。“西方不亮東方亮”,中國人的“發展哲學”,在廣交會上,在外貿晴雨表上,有了具象化的真實寫照。

“老外”不見外 辦展細節見開放態度

就在4月17日,廣交會舉行期間,廣州市審議通過《關於以高水平開放推動服務貿易和數字貿易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深化服務業對外開放、促進與港澳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提升服務貿易標準化水平等舉措。

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貿易形勢,中國依舊波瀾不驚,高水平對外開放措施頻頻。堅持以開放的姿態將廣交會打造成連接全球商貿的“會客廳”,廣開大門,擁抱四方來客。

當然,開放的姿態不止於廣交會場館,隨着全球客商的腳步的延伸,每一個“絲滑”的轉場裏,都體現了中國人熱情、真誠的“待客精髓”。

在廣交會場館外,廣交會的服務直接前置到大灣區的各大機場、碼頭、客運港等口岸,這些口岸推出的採購商辦證點、專屬快捷通道、落地籤、展館內服務櫃檯等服務,讓八方來客一到廣州,就可以享受到最便捷、高效的辦證服務。

極致壓縮前端辦證時間,是爲了讓客商能有充足的時間在廣交會上“逛逛逛”“買買買”,而這份舒適的“慢體驗”也因爲持續優化升級的過境免籤政策得到了延展。

去年12月,國家移民管理局對54國人員實施240小時過境免籤政策,這讓更多的客商在來廣交會參展之餘,也有了充足的時間,對粵港澳大灣區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以前時間緊張,只能匆匆參展,現在有10天時間,我不僅能談生意,還能去珠江夜遊、逛永慶坊,感受廣州的魅力。”一名英國客商告訴記者,他在參展之餘,已經開始規劃自己接下來的“灣區之旅”。

除了在時間上提供“鬆弛感”,爲讓客商賓至如歸的體驗感“拉滿”,必須在消費環節上也爲他們作周全考量——作爲離境退稅“即買即退”首批的試點城市,廣州在覈心商圈和商場都力推“即買即退”,爲客商逛完展會逛商場提供了極大的消費便利,同時也有利於旅客在購物現場領取退稅款用於再消費。

外商體驗感提升、商場客流增加的同時,也大大帶旺了消費市場。而在這場“雙向奔赴”中,也展示了中國堅定不移面向世界開放的態度:在開放中分享機遇、互利共贏。這既是我們應對外部風浪的理性選擇,也是在百年變局保持定力的底氣所在。

從單一展會到“廣交會+N”的生態聯動,從傳統外貿到新興業態,通過廣交會這一窗口,不難窺見:中國正以堅實的產業根基和真誠的待客之道,向世界傳遞一個清晰信號——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觀察世界潮流,尋找中國答案。走過68年歲月的廣交會,誕生於中國對外貿易發展舉步維艱的困難時期,本就在風雨裏起步,一時的風浪只不過是中國走向世界、擁抱開放的插曲。國際形勢越是動盪,廣交會作爲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窗口,功能和地位愈顯重要。

非常時刻,以穩應變。中國多元拓市場、廣交天下客的姿態風雨不改,同舟共濟、無懼風浪態度不變。

(總檯記者 林麗麗 戴威)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