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貿易組織成立30週年紀念活動上,多位與會代表指出,當前全球貿易正面臨單邊關稅壁壘和不確定性加劇的挑戰,呼籲國際社會堅定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爲核心、以規則爲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美國頻繁濫用關稅手段,引發國際社會強烈不滿和擔憂。分析指出,世貿組織正面臨“生存性危機”。世貿組織該何去何從?請看專家解讀。
成就
世貿組織的最大貢獻在於通過規則和制度,將全球貿易從“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轉向基於規則的合作體系,儘管不完美,但大幅降低了交易成本,推動了全球化發展。
全球貿易額從1994年的約5萬億美元增長到2024年的33萬億美元,增長了足足5倍多;通過多輪談判(如烏拉圭回合),推動全球平均關稅從1947年的約40%降至目前的5%以下,工業品關稅降幅尤爲顯著;截至2023年,爭端解決機制(DSB)累計處理600餘起爭端案件,避免了單邊報復的惡性循環;新冠疫情期間,推動《貿易便利化協定》實施,縮短醫療物資通關時間,緩解供應鏈中斷……
世貿組織成立以來,通過提供開放、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保障了全球貿易總體平穩有序運行,促進了成員間經貿合作,支持發展中經濟體參與和受益於經濟全球化,爲增進各國人民福祉、促進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世貿組織於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其前身“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是二戰後部分國家達成的臨時性、非正式的關稅和貿易安排。隨着成員越來越多,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世界迫切需要一個更加正式和規範的貿易制度安排。1986年,烏拉圭回合談判拉開序幕。8年的艱苦拉鋸後,世貿組織問世。如今,世貿組織共有166個成員。
阿聯酋《國民報》網站文章指出,世貿組織的優勢在於爲實現透明度和對話提供了框架。在一些關鍵的貿易領域,只有多邊或世貿組織的辦法纔可能有效或者高效。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數字貿易,其標準需要在全球範圍內製定,因爲區域標準可能導致相互競爭的系統之間缺乏互操作性。
“世貿組織的最大貢獻在於通過規則和制度,將全球貿易從‘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轉向基於規則的合作體系,儘管不完美,但大幅降低了交易成本,推動了全球化發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丁一凡從5個方面總結了世貿組織對全球貿易發展的巨大貢獻:其一,建立多邊貿易規則,降低全球關稅壁壘,並統一了貿易規則,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知識產權貿易、政府採購等;其二,通過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維護貿易秩序;其三,推動貿易自由化與全球化加速,促進全球供應鏈整合;其四,通過“特殊與差別待遇”支持發展中國家融入全球貿易,允許發展中國家逐步開放市場,通過“促貿援助”幫助非洲等地區改善基礎設施和貿易能力;其五,協調各方應對危機與保護主義。
“二戰後形成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以及後來的世貿組織形成了一套系統的規則體系,基本上構建了以規則爲基礎的國際貿易公平競爭環境,這一規則體系的建立爲推動國際貿易發展以及全球經濟增長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商務部研究院原院長霍建國說。
挑戰
世貿組織正面臨“生存性危機”,其最大障礙並非技術性問題,而是全球化退潮下的政治意志缺失。當某些大國更依賴“權力而非規則”時,多邊主義便成爲犧牲品。
2017年起,美國以“越權裁決”“法官超期任職”爲由連續否決新法官任命,導致上訴機構在2019年因缺員徹底癱瘓,世貿組織三大職能之一的爭端解決機制難以正常運轉;2001年啓動的“多哈回合”談判持續20餘年未達成全面協議,僅勉強通過《貿易便利化協定》(2017年生效);美國政府濫施關稅違反世貿組織最惠國待遇和非歧視原則,世貿組織權威性和有效性遭質疑;數字稅、跨境數據流動等議題因各國監管差異難以協調,氣候變化關聯貿易缺乏統一標準……
“世貿組織在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的同時,也面臨多重結構性挑戰和現實障礙:多邊談判機制失靈,協商一致原則成障礙,‘一票否決權’導致效率極低;爭端解決機制癱瘓;地緣政治與貿易陣營化;規則滯後於新經濟形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信任危機等。”丁一凡說,“這些問題的累積甚至威脅到了世貿組織的有效性和合法性。”
美國政府的所謂“脫鉤”政策與“友岸外包”以及當前的濫施關稅,違反世貿組織的最惠國待遇原則,架空世貿組織的非歧視原則,嚴重損害以規則爲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霍建國說:“美國濫施關稅衝擊多邊貿易體制,在全球範圍內製造巨大混亂和不確定性,引發多國資本市場巨震,加大全球經濟衰退概率。”
正如世貿組織前副總幹事易小準曾經指出的:“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放棄了對多邊貿易體制的承諾,從以前維護多邊貿易規則的‘世界警察’,180度轉彎成了違反世貿組織紀律的‘帶頭大哥’。”
美國喬治敦大學教授、世貿組織上訴機構前成員珍妮弗·希爾曼和英國第三代環保主義研究所研究員埃米莉·克爾斯滕斯也在阿聯酋《國民報》網站刊文指出,在一個地緣政治集團越來越強大的世界裏,人們開始質疑世貿組織的作用和意義。
“世貿組織正面臨‘生存性危機’。誕生於1995年的世貿組織難以適應21世紀‘權力分散化’(非國家行爲體、跨國公司崛起)和‘價值觀貿易’(人權、環保條款嵌入貿易協定)的新現實。要求世貿組織改革的呼聲一直很高,但是目前處於僵局。”丁一凡指出,“世貿組織的最大障礙並非技術性問題,而是全球化退潮下的政治意志缺失。當某些大國更依賴‘權力而非規則’時,多邊主義便成爲犧牲品。”
未來
只要國際市場存在,就需要有一套競爭的規則體系。世貿組織作爲全球貿易“基石”的作用仍不可替代。未來能否適應數字經濟、氣候變化等新議題,將是關鍵考驗。
全球貿易會退回到“弱肉強食”的叢林時代嗎?這樣的擔憂普遍存在。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安妮·克魯格對當前保護主義抬頭表示嚴重擔憂。她撰文指出,如果全球貿易體系延續當前道路,全球經濟將無法實現增長,世界將會更加貧窮、更加分裂。
不過,“美國以爲自己還是叢林中的‘獅子’,但其實他已經不是了。”丁一凡說。世貿組織總幹事伊維拉指出,現在全球還有74%的貿易按照世貿規則運行。
“美國政府單方面發起關稅戰,對幾乎所有貿易伙伴濫施關稅,同時不斷升級對華關稅。美方這一行爲,逆世界潮流而動,遭到國際社會普遍反對。”霍建國指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數國家會堅決維護多邊貿易規則體系的權威。世貿組織的生命力並不是由美國一家決定的。當務之急是,世貿組織應果斷地站出來,堅決譴責美國的破壞性行爲,團結更多經濟體共同反對美國的霸道行徑,全力維護世貿組織的尊嚴與權威,也只有如此纔能有效地抑制美國的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行爲,還世界一個公道。”
世貿組織及其多邊協議框架長期以來一直是基於規則的國際貿易體系的支柱。世貿組織副總幹事張向晨曾表示,世貿組織對於國際貿易來說就像是空氣一般,雖在平時並不容易引起注意,但是絕對不可或缺。
“世貿組織的存在有其客觀必然性。歷史經驗證明國際貿易的發展是各國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全球市場的存在是歷史的延續,任何一個現代化國家都必須參與國際競爭,並實現在競爭中發展,在競爭中壯大。只要國際市場存在,就需要有一套競爭的規則體系。”霍建國說,“儘管當前的世貿組織面臨着進一步改革和完善的需要,但這種改革絕對不是打亂了重來,而是一種漸進式的完善,否則對世界貿易和全球經濟是不利的,處理不好將使全球經濟陷入長期蕭條。各成員經濟體應充分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並形成廣泛的共識,實現真正的大聯合,共同抵制美國的無理行爲,更加堅定地維護國際多邊規則體系。”
伊維拉也鼓勵成員珍惜世貿組織平臺,通過貿易促進發展和安全,以創新思路推進世貿組織改革。
“世貿組織作爲全球貿易‘基石’的作用仍不可替代。未來能否適應數字經濟、氣候變化等新議題,將是關鍵考驗。”丁一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