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李萌】近期,美國政府以所謂“貿易不平衡”“保護本土產業”爲名肆意濫用關稅手段,對全球主要貿易伙伴徵收所謂“對等關稅”。4月9日,美國宣佈對大多數國家暫停實施所謂“對等關稅”90天,把“關稅大棒”主要瞄準中國。美東時間4月15日,白宮聲稱,“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面臨最高達245%的關稅。”
美國《華爾街日報》等媒體評論認爲,上述事實顯示出,美國政府的貿易戰核心目標是中國,“至少目前如此”。然而,表面上“暫緩一口氣”的其他國家,真的能“獨善其身”嗎?
“美國的目的是顛覆既有的全球貿易體系”
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爲,特朗普政府此次關稅戰面向全球,主要針對與美國存在較大貿易逆差的國家。在此背景下,中國自然成爲美方攻擊的重點對象。然而,美國政府新關稅政策的真實目的並非僅爲解決貿易逆差問題,它有一個更大的野心——重塑全球貿易秩序。
英國廣播公司(BBC)4月11日評論認爲,美國的目的是顛覆既有的、以“世界工廠”中國爲核心的全球貿易體系。
據媒體公開報道,在這輪關稅戰之前,美國已對所有進口鋼鋁、汽車和汽車零部件徵收25%的關稅,並限制半導體、稀土等產品出口。此外,據德新社此前引述白宮一名發言人的話稱,特朗普政府堅持要求蘋果、英偉達等製造商儘快將生產線遷回美國。上述措施除影響中國外,也將衝擊到加拿大、墨西哥、巴西、越南等許多國家。
不過,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最新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即使關稅政策給中國製造業帶來一些損失,美國本土製造業也不會成爲最大受益者。報告稱,大多數受訪企業表示,供應鏈迴歸美國會使企業成本翻倍,在美國建立一條新的供應鏈的費用至少是當前成本的兩倍,或者超過兩倍。
諮詢機構佳富龍洲創始合夥人兼研究主管葛藝豪日前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稱,儘管美方爲施加關稅找了不少經濟上的理由,但都站不住腳,事實上,美挑起新一輪關稅戰的目的在於“積累並施展”權力,包括消除全球經濟秩序對美國“單邊行使權力”的限制。
外交學院教授李海東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美國政府公開宣稱要通過關稅“讓美國再次偉大”,其終極目標是建立“以美國爲中心的貿易體系”,通過關稅脅迫全球接受美國主導的經濟秩序。作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是美國眼中最大的挑戰。
“關稅將對全球產業分工造成系統性連鎖反應”
“美中要打經濟戰,全球將無一倖免。”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宣佈實施關稅政策後,全球各地都受到衝擊,金融市場一直動盪不安,股票、債券和貨幣市場劇烈波動。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白明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美國此次關稅大棒揮向全球,一方面給各國經濟及民衆生活造成直接影響,另一方面,關稅政策還可能導致全球供應鏈面臨瓦解,從而影響各國產業發展。
日本共同社14日發佈的一份日本全國電話調查結果顯示,84.2%的日本受訪者認爲,美關稅政策“會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認爲美國關稅“不正當”的受訪者高達73.9%。報道稱,這反映出不僅是工商界,日本民衆也對美國關稅將直接影響國民生活的擔憂高漲。
白明認爲,中國作爲全球製造業規模最大的國家,產業鏈佈局與國際貿易緊密相連。中國製造業與多國形成深度協作關係。從產業鏈聯動性分析,當最大製造國遭遇關稅壁壘時,上下游關聯國家必然同步承壓,全球產業分工的高度依存性決定了任何貿易政策變動都會通過供應鏈傳導,形成系統性連鎖反應。
想讓世界孤立中國?難以實現
據《華爾街日報》4月16日報道,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政府計劃利用正在進行的關稅談判,向美國的貿易伙伴施壓,以限制他們與中國的貿易往來。其設想是,要求美國的貿易伙伴承諾孤立中國經濟,以換取白宮減少貿易和關稅壁壘。美國官員計劃與70多個國家進行談判,要求這些國家阻止中國通過其領土運輸商品,阻止中國公司在其境內設址以規避美國關稅,並且不在其本國經濟中吸收中國廉價工業品。
商務部研究院原院長霍建國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說,特朗普政府推行關稅政策時,採取了針對性分化策略:對華徵收高額關稅的同時,對其他國家保留豁免空間。這種選擇性施壓旨在瓦解全球對其共同抵制。他認爲,不排除一些國家被迫妥協的可能性,但整體來看,更多國家還是想保留同中國的貿易渠道。因爲中國產品,特別是高技術產品在全球仍具有競爭力和需求。若全球主要經濟體強行與中國切割,世界經濟可能會陷入衰退,這將使更多的國家遭殃。
李海東對記者表示,雖然美國政府對某些國家實施了暫停關稅措施,但並不意味着取消這些措施。對其他國家徵稅只是時間問題。事實表明,在這場貿易戰中,沒有任何國家能“獨善其身”。
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常務理事、全球化智庫高級研究員何偉文則認爲,美國政府對中國施加“對等關稅”,靜等中國讓步,但未曾料到中國馬上宣佈反制關稅,另加十項反制措施。這充分證明中國並不處於弱勢地位,不需要屈從於荒謬的高壓和關稅。可以預期,在世界範圍的強烈反對下,在衆多貿易伙伴尤其是中國的有效反制下,更兼美國國內經濟惡化,所謂“對等關稅”註定要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