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牙膏到肥皂,美國人開始瘋狂囤貨

根據特朗普本月2日簽署的關於所謂“對等關稅”的行政令,美國定於5日開始對所有貿易伙伴加徵10%的“最低基準關稅”。對某些貿易伙伴徵收更高的“對等關稅”,這些措施將於9日生效。

美國經濟學家和商界人士警告說,加徵關稅將推高價格,並最終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由於擔憂物價飆升,美國一些消費者已開始囤貨模式。

每個家庭每年平均損失

3800美元的購買力

特朗普希望通過徵收“對等關稅”來施壓其他國家,這可能會令美國消費者付出尤其高昂的代價。

當前,美國消費者信心持續下跌,“對等關稅”將進一步增加家庭用品開支,侵蝕家庭消費力,加劇家庭財務惡化,加重美國家庭負擔。

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估測,美國實施“對等關稅”後,如果其他國家採取報復措施,美國低、中、高收入家庭平均將損失1300美元、2100美元、5400美元。

根據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的分析,美國新一屆政府已宣佈的關稅政策,可能導致今年美國整體通脹率上升2.3%,包括食品價格上漲2.8%和汽車價格上漲8.4%,相當於給美國每個普通家庭每年造成3800美元的損失。

據美國智庫稅務基金會(Tax Foundation)估算,在不考慮其他國家和地區反制的情況下,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在今年將導致如下情況:

聯邦稅收增加2584億美元,佔GDP的0.85%。

美國個人稅後收入平均減少1.9%。

美國普通家庭平均每年增加1900美元的稅收負擔。

必需品成本上漲

美國民衆忙囤貨

對於美國消費者來說,高額關稅可能意味着從汽車、家電到汽油、雜貨所有商品價格都將上漲。

據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預測,皮革製品、衣服、農作物、金屬、羊毛等類別產品價格漲幅將超過10%。

對此,一些美國人已經開始緊張起來,忙着“把東西加到購物車裏”。

4月2日下午,美國知名投資人、億萬富翁馬克·庫班在社交平臺寫道,是時候開始囤貨了。庫班說:“從牙膏到肥皂,凡是能找到地方可以儲存的東西,都應該趁早買起來,最好是在商店補貨前購買。”庫班說,即使是美國製造的商品,也有可能漲價,“他們會歸咎於關稅”。

在超市和電子用品零售店內,一些消費者似乎已經採納了庫班的建議,推着滿載物品的購物車穿越停車場,試圖在商品價格上漲之前多多囤貨。

哪些商品將最先漲價?

近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記者探訪了紐約的一家便利店。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記者 :一瓶聖培露礦泉水,它來自屬於歐盟的意大利,現在這裏的價格大約是5美元,美國給歐盟加的關稅是20%,所以大約是1美元左右, 誰來支付這筆錢?進口商賣給分銷商,再到批發商,然後收銀員再賣給我。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記者 :再來看這個小東西,馬來西亞的魔鬼辣椒雞肉粉,售價2.99美元,據說辛辣無比。一旦加了24%的關稅,2.99美元的價格就會上漲,這有多瘋狂,正如這上面的廣告語所說,火辣瘋狂,這是在說食物還是關稅?不管你怎麼看,一切都在以某種形式上漲,這實際上只是一個誰來承擔成本的問題。

美國巴布森學院經濟學副教授喬希·斯蒂爾瓦根表示,價格上漲的時間取決於庫存。他預計一些商店的價格會立即上漲,比如易腐食品。一系列其他商品,如電子產品、家用電器、服裝和鞋類等,也可能在未來幾周和幾個月受到影響。

汽車業內人士:

成本將轉嫁給美國消費者

美國對進口汽車加徵25%關稅的政策本月3日起正式執行。不少業內專家認爲,汽車業早已成爲依賴全球供應鏈的產業,高關稅無法實現產業“一國獨享”的目的,只會讓更多美國人買不起車、美國汽車業失去競爭力、美國經濟面臨更大失速風險。

業內人士認爲,美國車企無力承擔25%進口關稅帶來的成本壓力。按照摩根大通估算,汽車關稅生效後,通用每年將繳納高達130億美元進口關稅,福特汽車則需支付約45億美元進口關稅。

有業內人士認爲,在關稅衝擊下,美國汽車業可能朝着高價格、低質量方向滑坡。 美國銀行分析報告認爲,汽車關稅可能令美國汽車銷量下降300萬輛,相當於去年總銷量的近五分之一。

多家金融機構:

關稅新政或使美經濟陷入衰退

當地時間4月4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表示,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可能導致失業率上升,並可能導致通脹上升和經濟增長放緩。

美國多家金融機構分析指出,加徵關稅可能會導致美國經濟陷入衰退。

據美國媒體報道,摩根大通經濟學家邁克爾·費羅利4日表示,摩根大通預計,美國全年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將“在美國政府關稅新政的重壓下”收縮,美國經濟恐陷入衰退。摩根大通已將美國全年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預期從此前的增長1.3%下調爲收縮0.3%。

美國穆迪分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贊迪3日在社交媒體稱,如果美國全面持續實施其關稅政策,即使美國經濟不陷入蕭條,也將要承受嚴重的衰退。

美國花旗銀行集團3日發佈投資戰略報告稱,如果不能通過談判消除美國加徵關稅的影響,美國2025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可能會被“抹去”。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