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美國政府爲了遏制中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禁止美國企業出口最尖端的芯片到中國,美國《時代》週刊卻發現,中國的人工智能領域還是在以極快的速度追趕着美國——就連美國AI領域的精英,都對此感到“震驚”。
可究竟是什麼,讓美國在芯片上的對中國的卡脖子,事倍功半呢?
美國《時代》週刊在其分析中首先指出,支撐AI領域發展的核心三件套,分別是數據、算法以及算力。
然而,除了依託於芯片這種實體物的算力,可以被禁止過境,數據和算法都是跨越國界且難以被限制的。其中,數據是可以從互聯網上公開取得的。算法的創新則通常是以學術論文這樣的形式在全世界分享傳播——即便被限制,中國也有豐富的AI人才儲備正在不斷轉化爲頂尖的AI研究人員,且數量多於美國。
其次,《時代》指出,即便是在芯片的限制上,中國也有辦法應對。除了在美國相關禁令出臺前,就已經提前囤積好了足夠多的芯片,中國的企業還可以通過租用雲端的算力服務器來跑AI。同時,美國雖然此前限制了最尖端的芯片,但稍差一些的芯片當時仍然可以出口到中國。
《時代》週刊在這裏還特別提到,目前中國國產的一些AI大模型,已經通過軟件和算法的優化,把這些差一些芯片的性能發揮到了極致,結果反而實現了在表現能力上反超有尖端芯片支持的美國大模型。
新上市的芯片往往還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磨合期,而一些被廣泛使用的舊芯片的性能則已經得到了最大釋放。
因此,《時代》介紹說,諸如美國谷歌公司的前CEO埃裏克·施密特(Eric Schmidt)這樣在美國AI領域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人物驚訝地發現,原本他們以爲美國在AI領域輕鬆地保持2-3年的領先優勢,但現在中國還是在迅速追了上來。
“我被震驚了,我以爲我們在芯片上的限制可以把他們攔下來”,施密特在去年11月一次講話中這樣說道。
不過,有美國的專業人士對《時代》表示,隨着美國對芯片的限制在寬度和深度上不斷地加碼,美國還是會逐步在算力和規模上拉開與中國的差距。但也有專業人士認爲,鑑於中國在限制下仍然能不斷進步,美國與其限制,不如通過對話與中國一同尋找讓彼此都放心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