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圖書市場的人工智能革命從現在開始

德國《世界報》2024年12月31日文章,原題:圖書市場的人工智能革命從現在開始  在編輯的辦公桌上,通常堆滿了大量投稿和報告,其中絕大多數未經細讀就被扔進了廢紙簍。而那些被錯過的稿件中,可能也隱藏着未來的暢銷書。這樣的遺憾對於出版社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損失。例如,喬治·奧威爾的小說《動物農場》就曾被多家出版社拒絕。阿加莎·克里斯蒂和J.K.羅琳等作家的作品,在成名之前也都經歷過類似的拒絕。

爲降低出版行業的經濟風險,負責追蹤書籍銷售數據的市場研究公司Media Control與諮詢及軟件公司Bearing Point合作,推出了這款人工智能預測工具“Demandsens”,並且德國出版商從2025年1月起被允許使用該工具。據稱,該工具可以通過分析銷售數據、消費者行爲和季節性趨勢等信息,以平均85%的準確率預測書籍的銷量。

斯坦福大學的喬迪·阿徹和馬修·L·喬克斯曾分析2萬多本《紐約時報》暢銷書,試圖通過算法解剖暢銷書的成功密碼。他們發現,暢銷書往往具備某些特徵:故事發生在城市;女主角28歲;更強調親密關係而非性;以及角色喜歡狗勝過貓。人工智能是否能依據這些特徵創造出一本暢銷書?然而,“暢銷書”在文學史上其實是一個相對年輕的概念。自1891年《書商》文學雜誌開始發佈書籍銷量數據以來,暢銷書排行榜逐漸演變爲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一旦上榜,更多曝光會推動銷量進一步提升。

每年,書市都會被大量新書淹沒。僅在德國,2023年就有約6萬種新書問世。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出版社已將書籍及其作者的銷售潛力作爲出版評估的關鍵標準。他們關注哪些主題和封面、哪個書名更吸引讀者,甚至連作者的社交媒體粉絲數量也成爲考量因素。

然而,這種量化趨勢可能並非完全有益。亞馬遜Kindle的閱讀數據顯示,大多數讀者未能讀完托馬斯·皮凱蒂那本800頁的《21世紀資本論》。因此,在精裝紙質版的出版中本可以節省不少紙張。除了經濟考量外,人們更關心預測技術將如何改變文化生態。哪些書還能被創作?那些被預測成功率僅爲2%的書是否還有出版機會?出版計劃中是否還能容納不合常規的作品?

一方面,機器的文學判斷會比挑剔的評論家更加公平,人工智能會掃描每一篇投稿,爲新人提供機會,讓更多作者被看到。但另一方面,這也存在風險,文學作品可能因此變得更加模式化、缺乏創意、變成流水線上的商品。     

目前,這款工具完全依賴銷售數據等定量指標,而非敘事技巧、風格或語言的趣味性等質量指標。玄幻小說或瑞典犯罪小說在今天流行,並不意味着它們明天還會受歡迎。因此,基於歷史數據生成的“暢銷模版”可能無法滿足讀者對新鮮感和驚喜的渴望。最近,匹茲堡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調查參與者更青睞人工智能生成的詩歌,而非莎士比亞的作品。如果以這種評分爲標準訓練算法,那麼它可能會低估莎士比亞的“成功率”,甚至否決其出版可能。(作者阿德里安·洛布,雨山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