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礦工之歌》傳唱500年,當地民衆:“這首歌會在遇到困難和想家時鼓舞我”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燈已點亮,發出光芒……”22日,德國薩克森州厄爾士山區小城弗萊貝格的大約55名礦工及教堂兒童合唱團成員,一同唱着德國礦區流傳500年的民謠《礦工之歌》,迎接聖誕節。

時間回到2018年,聖誕前夕,德國最後一座硬煤礦——魯爾區哈尼爾煤礦舉行關停儀式,標誌着德國徹底告別200年以來的工業硬煤開採,向氣候中和的工業化國家轉變。在這歷史性的時刻,眼含熱淚的礦工們與家人、市民及在場的德國時任總統施泰因邁爾等政界人士,一同唱響德國礦區流傳500年的傳統民謠《礦工之歌》,充滿情感和力量的歌聲響徹礦場。2023年,《礦工之歌》正式列入德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最早可追溯至16世紀

《礦工之歌》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其主題是希望礦工們在危險辛勞地工作以後能平安回家,與家人團聚。德國德累斯頓歷史文化學者卡佩勒爾向《環球時報》特約記者介紹,這首歌最初來自薩克森州厄爾士山區,被發現的相關文字記載最早來自1678年。當時在薩克森選帝侯約翰·格奧爾格二世訪問施內貝格期間,礦工們及當地民衆首次演唱《礦工之歌》。選帝侯聽了非常激動,要求再聽一遍。

歌曲的書面版本最早出現於1700年左右弗萊貝格出版的音樂小冊子中,開頭是“醒醒,採礦工頭來了”,直到19世紀才改爲現在衆所周知的“幸運來了,採礦工頭來了”。後來,《礦工之歌》在德國哈爾茨山脈、魯爾區和薩爾州山區等礦區廣泛傳播開來。礦工在傳唱時,還根據當地特點進行改編。目前大部分地區的歌曲前四節有一個共同點,即前一節最後一行的結尾與下一節第一行的開頭相同,但第五節至第七節缺少連續性。卡佩勒爾說,可以認爲這些片段是後來添加的。同樣,《礦工之歌》在各地有不同曲名。

這首歌曲的傳承也少不了貴族的支持。馮·赫爾德男爵就是其中一位,他是地質學家、礦物學家兼採礦隊長,在其推動下,薩克森採礦業於19世紀初經歷新的繁榮。熱愛音樂和詩歌的赫爾德經常組織礦工到各地表演音樂節目,而《礦工之歌》是保留曲目。

曾是“祕密國歌”

《礦工之歌》還被德國西部的薩爾州譽爲“祕密國歌”。1920年,薩爾州從德意志帝國分離,成了薩爾區,並劃歸國際聯盟管轄。在分離期間,當地廣播電臺每天都會播放《礦工之歌》,這首歌也成爲當地與德意志帝國的紐帶。戰後直到上世紀80年代,當地廣播電臺也一直播放《礦工之歌》。

至今,這首歌幾乎在德國所有礦區產生巨大的影響,已成爲礦工的讚歌,也在奧地利的一些礦區被傳唱。這首歌也經常出現在德國體育賽事中,包括VfL波鴻等球隊在主場比賽時,球迷們都會唱響《礦工之歌》給本隊助威。德國社民黨會在一些會議上演唱這首歌,它也是許多學生協會的標準曲目之一。

“朗朗上口的旋律讓人不時想哼唱幾句。”來自哈茨山區的克勞斯對《環球時報》特約記者表示,他的爺爺和父親都是礦工。很小的時候,他就跟隨父輩唱這首歌。《礦工之歌》一直是礦工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表達了強大、自豪、樸實、樂觀的情感。他說:“雖然我沒有從事礦工工作,但這首歌會在困難和想家時鼓舞我。”

德國各地爭相申遺

德國博物館學家海諾·紐伯多年來一直在研究《礦工之歌》。2020年,紐伯還專門寫了一本書來介紹這首礦工民謠的歷史。他認爲,這首歌是德國礦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勾勒出愛、光、生命三個重要主題。”

2019年,魯爾區礦工音樂協會提交了將《礦工之歌》列入德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申請。這一消息讓薩克森州坐立不安,他們無法接受魯爾區搶先申遺。薩克森州的礦工、冶煉廠和礦工協會發表聲明,認爲該州纔是最早傳唱這首歌的,州長克雷奇默也發聲,稱《礦工之歌》是“我們的民歌”:“如果沒有埃爾士山脈,沒有礦工們的辛勤工作,我們今天在德累斯頓看到的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以此說明這首歌曲對薩克森州的重要性。最後魯爾區同意與薩克森州以及其他各地的礦區共同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原申請進行修改。該申請還附有德國所有地區礦工協會、冶煉廠和礦工協會的聲明,強調了《礦工之歌》是所有礦區的文化傳統,最終於2023年申遺成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