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王逸】在經過接近3個月的馬拉松式談判後,德國大衆汽車與勞工代表就削減成本措施方面達成協議。“德國之聲”20日報道稱,經過艱苦談判,大衆與工會最終達成協議,不會關閉工廠,但將在未來對德國業務全面改革,包括裁去3.5萬員工,並在德國減少70多萬輛汽車的產能。
“聖誕奇蹟”
德國大衆和工會達成勞資協議,路透社22日報道稱,這是這家歐洲最大汽車製造商與工會爲避免大規模罷工而達成的最後一項協議。據悉,這是大衆與工會間的第五輪談判,70小時的談判是大衆87年曆史上最長的談判,工會領導人稱讚這項協議是“聖誕奇蹟”。
大衆表示,這一協議將在中期內爲集團每年節省150億歐元,但不會對其 2024年業績預期產生重大影響。雖然沒有立即關閉工廠,但大衆德累斯頓(薩克森州城市)工廠將於2025年底關閉汽車生產,集團正在爲該工廠研究新選擇。與此同時,大衆將重新利用奧斯納布呂克工廠,包括尋找買家。此外,部分生產從2027年起轉移到墨西哥。根據集體工資協議,大衆汽車集團員工未來4年的工資將不會上漲,部分獎金也將被取消或減少。
大衆汽車乘用車品牌CEO施文韜(Thomas Schäfer)表示:“在談判中,我們有三個優先事項:減少德國工廠的過剩產能,降低勞動力成本,以及將研發成本降低到具有競爭力的水平。我們在這三個問題上都達成了可行的解決方案。”對於減產超過70萬輛汽車,他補充道:“這是艱難的決定,但也是爲了未來的重要決定。”
德新社在報道中表示,“2025年關閉德累斯頓工廠的決定給德國薩克森州留下‘苦澀味道’。”報道援引德國開姆尼茨汽車研究所專家維爾納·奧爾的話說:“該協議能夠避免勞資糾紛,這是一個重要的結果。但無憂無慮的聖誕節看起來會有所不同。”他擔心會產生巨大的後果,特別是對薩克森地區來說,供應商和服務提供商的網絡將受到沉重打擊。
一些達成的妥協是“痛苦的”
路透社稱,可以避免進一步罷工的協議讓投資者鬆了一口氣。協議達成後,大衆股價在盤後交易中上漲了2.4%。今年以來,該公司股價已下跌23%。自9月以來,大衆汽車一直在與工會代表進行談判,討論其認爲必要採取的措施,以更好地與競爭對手競爭,並進一步應對歐洲市場需求低迷、電動汽車普及速度低於預期等問題。
對於大衆此次達成的協議,各方反應不一。大衆汽車集團首席執行官奧利弗·布魯姆發聲明說,通過達成一致的一攬子措施,公司在成本、產能和結構方面爲未來制定了決定性的方向,“現在我們又可以塑造自己的命運了”。
德國金屬行業工會談判代表格雷格承認,一些達成的妥協是“痛苦的”,包括在幾年內將削減數萬個崗位,但無論如何,最壞的結果已然避免,例如對德國員工實施全面減薪10%。歐洲汽車市場分析師馬蒂亞斯·施密特表示,按照2030年人口曲線,裁員3.5萬人可能不夠,而且裁員時間太長,尚不能解決目前歐洲市場面臨的停滯問題。
在這一消息發佈之後,德國總理朔爾茨對此表示歡迎,稱其爲“良好的,對社會負責任的解決方案”。“對於大衆汽車的員工來說,這不是一個容易的時期。”朔爾茨在一份聲明中表示。
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則表示,每一個被裁去的崗位都是一個損失。“我們現在必須共同努力,重塑並增強汽車行業的競爭力,同時爲電動車的推廣注入新動力。”
凸顯出德國汽車製造商整體轉型難度
法國《世界報》分析認爲,大衆汽車集體談判的最終協議爲該集團每年節省大量成本,但將部分生產線逐漸轉移到國外,卻凸顯出德國汽車製造商整體的轉型難度,“德國最大的工業公司未能跟上世界的變化”。
據瞭解,大衆汽車股價在5年內下跌了一半。德國基金公司Deka Investment部門主管英戈·斯佩奇表示,“這種發展是錯誤決定的結果。”多年來,大衆汽車的業務一直是一個成功的故事。“但那已經結束,改革來得太晚了。”這家德國傳統汽車巨頭已經宣佈將與美國造車新勢力Rivian和中國小鵬汽車進行合作,推動自身發展轉型。
慕尼黑專家安德烈亞斯·博斯認爲,大衆汽車和其他德國汽車製造商尚未實現“向信息經濟的範式轉變”,這對它們造成了一定影響。
“2/5的公司計劃在2025年裁員。”德國“商業內幕”網站18日報道說,德國經濟研究所的調查研究顯示,明年將繼續裁員的12家大公司中7家爲汽車製造商或汽車零配件供應商。該研究所認爲,德國經濟日益疲軟,工業陷入危機。在此背景下,大企業正遭受能源成本高、通貨膨脹和需求低迷的困擾。
據報道,德國汽車供應商博世今年裁減了約450個職位。到2027年,整個集團將裁減1萬個工作崗位,僅在德國就有多達3800個工作崗位受到影響。德國科技企業採埃孚計劃到2028年裁員大約1.4萬人。美國汽車製造商福特希望到2027年在歐洲裁員約4000人,其中德國2900名員工受到影響。舍弗勒將在全球範圍內裁員4700人,德國約2800名員工或受影響。此外,美國車企特斯拉也計劃在德國裁員數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