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財經記者 陳超】建築業作爲關係國計民生的基礎性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作爲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石,建築行業正經歷着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6月25日,安永大中華區重磅發佈《中國上市建築公司2024年回顧及未來展望》報告,這份基於34家上市公司年報的深度剖析,揭示了數據背後的機遇與潛在挑戰。
境外業務拓展:機遇與風險的微妙平衡
報告顯示,2024年30家上市公司的新籤合同額合計人民幣184,411.76億元,同比下降3.44%(數據來源:安永《中國上市建築公司2024年回顧及未來展望》報告)。在這一背景下,境外業務佔比及變化情況備受矚目。
安永大中華區政府與基礎設施事業部主管合夥人兼安永北京主管合夥人楊淑娟在接受環球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儘管2024年整體新籤合同額有所回落,但部分領軍企業的境外業務佔比卻逆勢上揚。以中國建築爲例,其境外新籤合同額同比增長19%,這一強勁增長無疑爲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彰顯了中國建築企業在國際舞臺上的競爭力。
楊淑娟介紹,2024年建築企業境外業務佔比小幅提升,如中國建築境外新籤合同額同比增長19%。企業“走出去”時,需關注政治、法律、財稅、金融、供應鏈及運營等風險。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加劇,企業要構建“穿越週期的新生存法則”,重視風險管控與合規管理。
中國建築企業出海已取得一定成效,但面臨諸多挑戰。爲此,楊淑娟認爲,企業應聚焦核心業務、創新項目模式、明晰戰略方向、深耕重點區域、優化協同發展體系以及賦能海外機構。當前國際市場機遇與挑戰並存。一方面,全球經濟復甦乏力、地緣政治風險持續存在;另一方面,“一帶一路”倡議深入推進,打開新的市場空間。海外基建需求旺盛,特別在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新建與升級改造需求大,爲中國建築企業提供廣闊市場。出海可幫助企業擺脫國內激烈競爭,尋求新增長點,拓展業務範圍、增加營收渠道、提升盈利能力。
然而,出海之路充滿挑戰,法律條款差異、文化差異以及境外衝突事件風險等,都給企業帶來諸多不確定因素。爲應對這些挑戰,楊淑娟認爲企業需採取以下措施:一是深入市場調研,組建專業團隊,收集分析目標市場政策、經濟、法律、文化信息,爲海外業務決策提供依據;二是加強法律意識,建立健法律團隊或聘請當地律師,確保項目全流程合法合規;三是推動技術創新與標準融合,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提升項目科技含量與施工效率,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修訂,提高中國建築標準國際認可度;四是優化管理模式與流程,構建敏捷組織架構,適應不同國家地區市場環境與項目需求。
ESG披露與績效結合:綠色轉型的關鍵路徑
建築行業高能耗屬性突出,在“雙碳”目標下,企業減排成果量化披露至關重要。目前部分建築企業已開始行動,但從行業整體看,減排成果量化披露存在標準不統一問題。有的企業側重於能耗降低數據披露,有的聚焦於碳排放減少量,缺乏統一規範使得投資者、監管機構等難以橫向對比企業減排成效。
安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服務合夥人張曉蕊接受環球網財經採訪時指出,量化披露減排成果顯得至關重要。她建議,將統一且規範的碳覈算視爲量化工作的基石。其次,設定科學減排目標,爲減排路徑及量化工作提供清晰指引,目標制定時需綜合考慮排放基線、時間範圍、目標類型及水平等要素。最後,進行目標拆解與進展追蹤,將公司減排目標拆解爲可量化、可追蹤的關鍵進展指標,並與監管披露要求的具體條目相對應,以此全面、透明地滿足披露合規要求,清晰展示企業在減排各個維度的實際進展與成效。
當前上市建築公司在ESG披露方面仍有提升空間。張曉蕊坦言,部分公司的ESG報告在內容充實度上還需要加強,具體數據和實質性舉措的呈現稍顯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投資者對企業ESG表現的客觀評估。提升報告的信息含量與質量,摒棄形式化的披露內容,既是滿足日益嚴格的監管期望,也是增強市場信任的關鍵。
此外,企業也應關注將ESG數據與財務績效結合分析。ESG數據能夠對企業的經營產生多方面影響,進而影響企業財務報表。聯動分析ESG與財務數據能夠讓各利益相關方更充分的瞭解企業。
張曉蕊強調短期成本與長期收益的平衡是當前企業踐行ESG管理的核心挑戰。從短期角度看,ESG初期投入不僅包括設備、技術投資等顯性成本,還包括管理流程變更等隱性成本。但是,長遠來看,良好ESG實踐可增強企業創新能力,提升企業品牌形象,降低運營風險,從而帶來潛在財務收益。如積極踐行綠色建築的企業更容易獲得綠色建築標識,在行業競爭中更具優勢,進而增加營收。
數字化轉型:提升市場估值的新引擎
報告顯示,2024年上市建築公司平均市淨率僅0.68,房建板塊更低至0.50。面對市場估值偏低的現狀,數字化轉型猶如爲傳統建築行業插上了智能化的翅膀,成爲提升估值的關鍵引擎。楊淑娟表示,儘管建築行業數字化轉型整體還處於起步階段,但部分企業已通過數字化轉型嚐到了甜頭。
數字化轉型可從多方面提升建築企業的市場估值。首先,通過提高運營效率、降低成本,數字化轉型可直接增加企業的利潤,提升其內在價值。例如,通過引入先進的項目管理系統,企業能夠實時監控項目進展,優化資源配置,減少浪費。其次,數字化轉型可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開拓新業務模式,提升其市場競爭力與想象空間。建築企業可以通過數字化平臺,與上下游企業實現信息共享和協同發展,打造建築產業互聯網生態。
然而,建築行業數字化轉型也面臨諸多挑戰。楊淑娟指出,資金投入大、技術人才短缺是制約行業數字化轉型的主要障礙。此外,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問題也是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領域。
“數字化轉型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企業從戰略高度出發,全面規劃並分步實施。”楊淑娟強調,爲了克服這些障礙,企業需完善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數字化人才隊伍建設、優化投資回報機制及構建數字化生態體系。企業應加大對數字化技術研發的投入,培養和引進既懂建築又懂技術的複合型人才。同時,政府也應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爲行業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新籤合同額、境外業務拓展、“雙碳”目標下的ESG披露與績效結合,以及數字化轉型對市場估值的影響等方面,建築行業正面臨着諸多挑戰與機遇。安永專家的解讀爲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洞見與啓示。
從新籤合同額微降中的境外結構性機會,到ESG披露背後的綠色價值重估,再到數字化驅動的效率革命,建築行業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向“價值創造”的底層邏輯切換。
安永方面認爲,未來,建築企業需精準把握市場動態,加強風險管控,完善ESG披露與績效結合,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以在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政策的支持和企業的努力下,建築行業有望在數字化、綠色化的道路上穩步前行,爲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