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財經綜合報道】在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加劇背景下,中國債券市場正成爲國際資本配置的"避風港"。
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我國債券市場總規模已攀升至183萬億元人民幣,穩居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值得關注的是,隨着中國債市開放進程加速,境外機構投資者參與度顯著提升,人民幣債券正釋放出日益強勁的"磁吸效應"。
自2019年裏程碑式納入彭博巴克萊、摩根大通、富時羅素三大國際債券指數以來,中國債券在全球資產配置版圖中的戰略地位持續強化。市場人士指出,儘管境外投資者持債規模保持年均15%的增速,但目前2.4%的市場佔比仍顯不足,不僅遠低於美、日等發達市場20%-30%的常規水平,也落後於部分新興市場國家。
"這個差距恰恰印證了中國債市的開放潛力。"某外資銀行固定收益部負責人分析稱,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與債券通機制完善的雙重驅動下,國際投資者對中國國債的配置需求正從戰術性持有轉向戰略性佈局。當前10年期中美國債利差維持150個基點以上,疊加人民幣資產避險屬性增強,形成吸引長期資本的雙重優勢。
中國人民銀行最新表態顯示,金融管理部門將持續推進債市制度型開放:一方面深化債券通"南向通"與"北向通"的協同發展,優化做市商制度與跨市場交易機制;另一方面將推動衍生品市場開放,完善風險對沖工具供給,爲境外投資者構建"投融管退"的全週期服務生態。
業內人士測算,若中國債市境外持有佔比提升至5%的中間水平,將帶來超4萬億元的增量資金。隨着中央結算公司近期推出債券組合交易等創新業務,以及自貿區離岸債券市場試點擴容,中國正通過多層次市場體系建設,爲全球投資者打造更具深度和彈性的人民幣債券市場。(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