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券商自營收入再次成爲行業“第一大收入”

自營業務憑藉其靈活性,往往是券商業績的核心變量,一定程度上還決定着券商業績的“成色”。數據顯示,2024年券商自營業務收入超1740億元,同比增長超40%,蟬聯行業第一大收入來源。據梳理,中信證券、國泰海通等6家上市券商去年自營業務收入均超百億元,爲其業績增長提供強勁助力。

中信建投非銀及金融科技首席分析師趙然表示:“2024年券商業績顯著修復,核心驅動力爲政策利好、自營收益增長及2023年低基數效應。尤其是2024年四季度權益市場回暖,帶動券商業績整體改善,其中自營業務爲券商業績‘勝負手’。”

6家自營收入超百億元

券商自營業務主要是使用自有資金投資股票、債券、基金等有價證券並獲取收益,是一項高度市場化且波動較大的業務,收益與市場走勢有較強的關聯性。2024年,A股市場先抑後揚,Wind資訊數據顯示,上證指數全年累計上漲12.67%,深證成指累計上漲9.34%,創業板指累計上漲13.23%,A股日均交易額1.06萬億元,同比增長約21%。

聚焦證券行業全年業績表現,中國證券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全行業實現營業收入4511.7億元,淨利潤1672.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2%、21.3%。其中,憑藉專業的投研能力、完善的風控體系,全行業實現自營業務收入1740.7億元,佔整體收入的比例爲38.6%,保持第一大收入來源地位;收入同比增長43%,在主營業務中增幅居首。

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截至4月11日記者發稿時,已有23家上市券商發佈了2024年年報,其中,6家上市券商2024年自營業務收入超過100億元,中信證券以263.45億元的自營業務收入位列榜首,領先優勢明顯;國泰海通、華泰證券自營業務收入分別爲147.69億元、145.01億元;中國銀河、申萬宏源、中金公司自營業務收入也均超過100億元。

增速方面,上述23家上市券商中,有16家公司2024年實現自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5家公司自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超100%,1家公司實現自營業務扭虧爲盈。具體來看,紅塔證券自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98.76%;隨後是南京證券和東興證券,同比分別增長139.67%、138.4%;廣發證券、東方證券同比分別增長117.38%、106.31%。

多家上市券商將2024年公司整體業績增長的重要原因歸納爲投資業績的大幅增長。例如,東方證券表示,公司2024年業績變動的主要原因是證券自營業務收入同比增加。首創證券也表示,公司業績變動的主要原因是自營投資業務和資產管理業務收入較上年同期增長。

國泰海通非銀首席分析師劉欣琦表示:“從上市券商2024年各項業務收入對營收增量貢獻度看,預計投資業務對調整後營業收入增長的貢獻最大,主要原因是股票和債券市場改善明顯。”

多元、穩健是關鍵

當前,自營業務表現對券商業績的驅動作用日益凸顯,已成爲影響券商競爭力與盈利水平的關鍵因素。各大券商正全力加碼自營業務賽道的戰略佈局,包括制定差異化發展戰略、持續優化資產配置結構,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追求收益的穩健增長,以提升自身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的核心競爭力。

在戰略佈局的推進過程中,券商展現出了高度的專業性與前瞻性。以行業龍頭中信證券爲例,中信證券2024年股票自營業務模式轉型取得階段性成果,着眼於降低組合波動、增強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加大各類非方向性投資佈局,搭建多元業務框架,面對不同市場情況均有相應的應對策略。

招商證券權益方向性投資業務積極完善和健全投研體系,以絕對收益爲導向,積極拓展多元化投資策略,踐行高分紅投資策略,同時緊密關注宏觀環境與國家政策,緊跟產業發展趨勢,精選行業龍頭進行投資佈局。長城證券自營業務則堅持“高股息+”策略,將“低波動類”高股息資產作爲盈利基石,根據市場情況靈活配置、嚴控回撤,着力搭建更加合理、適應市場和資金屬性的“金字塔”資產組合。

近期,上市券商陸續披露了2025年自營業務的發展戰略思路,各家的獨到“打法”備受市場關注。其中,“多元化”和“穩健發展”成爲券商戰略規劃中的核心關鍵詞。

中信證券表示,未來,公司股票自營業務將立足於多策略、多業務平臺,以提高收益的確定性爲發展方向,優化風險收益結構,加強投資能力建設,持續穩健發展。華泰證券權益交易業務將立足大數據交易、宏觀對沖、創新投資三大核心業務線,拓展新市場、豐富新品種、開發新策略,積極佈局海外市場,持續推進系統平臺國際化和智能化建設,提升獲取規模化、多元化絕對收益的核心能力。

光大證券表示,2025年,公司權益自營投資業務將持續以絕對收益爲目標,秉承穩健的投資理念,不斷打磨和完善投資方法論,深入挖掘投資機會,推動多資產配置、多策略深化的業務佈局。華林證券表示,公司將在固定收益投資方面加大投研力度,依託科技賦能完善市場跟蹤體系,優化利率債配置策略;在權益投資方面聚焦低波動、高股息的核心邏輯;同時加強風險控制與管理能力,確保在業務規模擴張的同時風險敞口可控。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