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財經記者 田剛】自2009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啓動以來,人民幣國際化經過了10多年的發展,交易媒介職能快速發展,記賬單位職能不斷深化,價值儲藏職能不斷彰顯,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顯著提升,人民幣國際化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從總量上來看,全球外匯儲備中人民幣資產由2016年第4季度的900億美元上升至2023年第3季度的2600億美元,8年間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絕對數量提升3倍;從相對量上看,2016年第4季度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佔比僅爲1.08%,此後人民幣在外匯儲備中的份額不斷上升。
近日,遠東資信名譽董事長邢軍接受了環球網記者專訪,從專業評級機構的視角分享了對於人民幣國際化,以及中國企業“出海”的發展趨勢。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提速迎來“窗口期”
“當前中美兩國的通脹水平走勢相反,在去美元化加速的同時,人民幣的購買力優勢將提升人民幣的信用水平。人民幣目前雖然不是全球主要儲備貨幣,但持有人民幣,就可以購買到全球其他國家所不能提供的質優價廉的工業製成品,這是人民幣相對其他貨幣的獨特優勢。” 邢軍認爲。
他還分析表示,我國作爲製造業全產業鏈產品供給大國,中國製造的優勢並不僅僅在於質優價廉的穩定供應能力,還在於我國工業體系在產業鏈與供應鏈層面具有“全產業鏈”優勢。在全球貿易壁壘抬升的過程中,進口成本的上行和供應鏈擾動給進口依賴型經濟體帶來一定通脹壓力,進而導致全球出口的收縮,可能會放大我國國內經濟循環供大於求的問題;但持有人民幣不僅可以獲得更強的中國製造購買力,還可以融入中國的產業鏈與供應鏈體系,這爲人民幣加快走出去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條件。
邢軍總結提出:“相較於歐盟與日本,中國在世界經濟、貿易中的佔比更加穩定,使得人民幣信用優於歐元、日元,這也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提速迎來‘窗口期’。”
“走出去”與產能出海並行提升人民幣信用
邢軍還表示,強大的貨幣除需要具有穩定的實際購買力之外,還需要發揮廣泛的計價手段和交易中介職能。在國內經濟存在供需失衡矛盾,以及全球貿易爭端的背景下,我國也將加快從產品出海轉向產能出海與資本出海,這不僅有利於中國企業繞過貿易壁壘,打破美西方對華採取的“近岸外包”和“友岸外包”策略,也有利於中國企業觸達更廣闊的海外市場,培育國際競爭力。
邢軍具體分析認爲,當前我國產能出海與資本出海包含兩個層面。一是依託“一帶一路”倡議將基建建設從非洲區域向亞洲、中東等相對發達的地區擴展。從基建項目模式上來看,當前從傳統的工程總承包發展到“融資+建設”,再到“運營+維護”,並進入“投(融)建營”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國基建實現在海外投資運營並從中獲取穩定現金流,有利於我國主權信用和人民幣信用的提升。
二是依託中國製造業和服務業企業出海所形成的產能出海和資本出海。目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ODI)存量佔世界份額達7.4%,位列全球第二,未來對外直接投資的規模有望持續提升。當前我國所面臨的內外環境以及在全球貿易體系中的地位與1980年代的日本類似,當時日本的產能與資本出海爲日本帶來了大規模的海外收益,對沖了日本國內“失去的二十年”的不利影響。
據此,邢軍認爲,無論是基建項目出海、產能出海還是資本出海,都有助於人民幣走出去並在海外形成人民幣的“資金池”和“交易池”,“如果將離岸人民幣轉換爲相關國家的外匯儲備或交易貨幣,就能持續提升人民幣承擔計價手段和交易中介的功能,進一步支撐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提速。”
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五點建議
具體到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注意事項,邢軍認爲,有五個方面需要加以關注。
首先是系統佈局產能與資本出海,擴大離岸人民幣資金池。邢軍建議以重要產業鏈節點留在國內爲基礎,有策略、有步驟地推動基建、產能和資本出海;深化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東盟以及歐盟之間的貿易往來和投資往來,豐富人民幣的跨境使用場景。這包括提高對外投資過程中的人民幣結算綁定程度,鼓勵中國企業在海外建廠、併購或參與“一帶一路”相關項目時,儘可能以人民幣支付設備採購、工程建設等費用;也需要進一步加強人民幣互換,在基建項目出海、對外貿易與投資所涉及的國家中,加強我國央行與該國央行之間的聯繫,擴大人民幣互換的廣度和深度,爲貿易和投資往來提供離岸人民幣資金池,提高離岸人民幣的流動性。同時,還需要建立並完善人民幣迴流機制,例如進一步扶持“債券通”“互換通”建設,吸引境外人民幣資金迴流投資,形成“資本出海—境外使用—境內迴流”的閉環。
其次是服務他國信用與融資,提升人民幣海外吸引力。邢軍認爲人民幣走出去不應只站在本國單向利益的基礎之上,還應當爲使用人民幣的國家帶來收益,比如主權信用、融資能力的優化提升等,這是人民幣走出的價值取向和理論基礎。這既需要將人民幣走出去與服務海外主權信用建設相聯繫,憑藉中國在產業鏈和供應鏈上的優勢,幫助他國打造產業體系、培養戰略產業的成長性,並納入或增持人民幣作爲儲備貨幣,實際上有助於改善相關國家的經濟穩定和主權信用提升,進一步可以鼓勵推動發展中經濟體的系統性重要銀行使用人民幣進行資本金補充,這也有助於提升上述系統性重要銀行的穩健性。
同時也需要積極吸引更多不同類型、不同地區的境外機構,以及中國出海企業發行熊貓債。邢軍強調,當前熊貓債憑藉顯著融資成本優勢成爲國際資本市場的“價值窪地”,相關國家可以低成本的獲取資金用於支付工程建設款項及從事投融資活動,這一方面有助於這些國家降低外債成本,也有助於相關經濟體特別是新興經濟體調整外債結構,降低他們持有的美債風險等潛在損失。熊貓債還可以借鑑國內“混合型科創票據”模式進行創新,探索股債結合的模式,發掘信用的股權功能,不僅有利於推動我國金融資本參與外國企業經營,也可以幫助外國企業優化資產負債結構。
第三是持續提升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的清算效率和吸引力,推動支付體系更加中立、專業、透明,通過高效服務吸引更多國家和地區金融機構的廣泛參與,依託成員機構的擴大和協同,快速發展成爲能與SWIFT進行競爭的新型全球性支付報文體系。
第四是在離岸人民幣市場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是加強離岸金融中心建設,提升香港在離岸人民幣與在岸人民幣市場中的橋樑作用,提高香港清算網絡與CIPS的協同。增加離岸人民幣清算行的設立,提供本地化服務;推動中資銀行與境外銀行建立代理行關係,擴大人民幣賬戶覆蓋範圍。通過上述舉措豐富和完善以人民幣計價的衍生金融產品和交易體系,在境外設立以人民幣債券、基金、期貨、期權爲基礎的金融衍生品及交易體系,進一步滿足國際投資者的多樣化需求,進一步提高離岸人民幣的流動性。
邢軍還建議,可以結合海南封關政策,依託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政策優勢和區位優勢,將海南建設爲第二人民幣離岸中心。
最後是推動信用評級機構走出去並真正形成市場影響力,邢軍認爲應當鼓勵中國信用評級機構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設立分支機構、拓展境外債券評級業務、發佈主權評級結果、開展國際評級合作,構建獨立於國際三大評級機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主權信用評級體系,幫助“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藉助國際資本市場和信用工具高效集聚資本,以達到信用要素增大人民幣國際化效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