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財經綜合報道】3月31日,據多家媒體報道,人形機器人領域的知名獨角獸企業達闥機器人正陷入深重的危機。3月27日,南方財經報道稱,位於廣州黃埔區知識城鳳桐橫街4號的達闥機器人分公司大門緊閉,空無一人,水電供應已中斷多日。同時,上海總部及北京、深圳等分支機構數百名員工也捲入了長達一年的討薪糾紛。
就在危機爆發前不久,3月17日,達闥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還與廈門松霖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在廈門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松霖機器人是A股上市公司松霖科技(603992.SH)旗下專注於機器人業務的全資子公司。當時,雙方高層還共同出席了簽約儀式。
公開資料顯示,達闥機器人成立於2015年,由通信領域資深專家黃曉慶創立。公司曾獲軟銀、富士康等巨頭注資,累計融資超54億元,專利申請量超2000項,雲端機器人領域專利數全球第一。公司以“雲端大腦+5G網絡+終端身體”爲技術路線,在醫療、教育、智慧城市等場景實現商業化應用,並在2023年獲科技部批覆建設“雲端機器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
自2024年初起,達闥機器人陸續出現欠薪、裁員現象。員工透露,公司採取“萬元以上工資折半發放”等臨時方案拖延支付,最終演變爲全面停薪、停繳社保,部分員工被迫簽署分期支付協議卻分文未獲。天眼查數據顯示,公司在3月24日新增2176萬元執行標的。同時,還涉及司法案件20餘起,主要涉及供應鏈糾紛與知識產權訴訟。
達闥的人形機器人項目因核心部件成本高昂而陷入困境。公司單臺機器人柔性關節成本佔比超60%,量產機型GingerXR售價超20萬元,難以打開C端市場。儘管公司宣稱與300餘家合作伙伴共建技能模型庫,但開發者活躍度遠低於預期,生態佈局滯後於競爭對手優必選、宇樹科技。此外,達闥長期依賴政府和企業採購試點工程,未能形成可持續的規模化收益模式。
資本市場的遇冷更是加速了達闥機器人的危機。早在2019年,達闥科技就曾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招股書,計劃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融資5億美元。然而,由於美商務部的技術限制令以及盈利能力等問題,其赴美上市計劃暫時擱淺。此後,達闥科技在2023年的港股上市計劃也未能成功,南京產業基金因“技術商業化進度不達標”暫緩審批。(陳十一)